跳到主要內容區

:::

創新遊憩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澎湖忘憂島-東吉嶼



文章來源:海洋國公園管理處、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整理報導
照片提供: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位於澎湖南方的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合稱澎湖南方四島,東吉嶼位於望安鄉的東南方,面積1.771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最高點約47公尺。東吉嶼是南方四島中面積最大的方山島嶼,屬於南北兩端地勢較高、中間較低的馬鞍地形,中間較低處為主要聚落集中區,現在村落的位置是早年的海底,因陸地逐漸抬升,村民逐漸往現在的港邊居住,坡度較陡處集中於島嶼南北兩側。因島嶼位置靠近臺灣(臺南),航程僅約2小時30分,早年島上漁獲多送往臺南販售,島上日常生活用品亦購自臺南。

長期接觸府城文化關係,島上的婦女穿洋裝、抹粉,打扮得比澎湖婦女時髦,所以澎湖有一句「東吉查某、西吉菜脯」的諺語,說明了當時東吉嶼的富庶景象。

海蝕平台

東吉嶼南北兩端海岸多為海崖地形及玄武岩礫灘,往東吉燈塔下方望去,此處因長期受到海水沖刷侵蝕,相連的海崖呈現別具律動感的弧狀曲線,質地鬆軟處則因石塊崩落形成海蝕洞。

順時針往東北角繞行,便可看到東吉嶼上面積最大的海蝕平台,當地人稱為「大坪」。當海水退潮時,海蝕平台露出海面,平台上便能發現大量螺貝等潮間帶生物。

虎頭山

東吉嶼碼頭南側,可攀至標高34公尺的虎頭山,由海上眺望,其山勢如一隻小虎伏在大虎身上,因而得名。虎頭山下岩層剖面的層理清晰可見,由上而下依序為柱狀玄武岩、砂岩層及微輝長岩的柱狀玄武岩層,部分岩塊因風化而崩落成碎石坡。站在虎頭山上,柱狀玄武岩與沉積岩交錯形成的南方海崖景觀一覽無遺,玄武岩上層風化作用劇烈,因此色澤較下層偏黃,海崖延伸處則為一處海蝕平台。

通往虎頭山的路途中,除可看到大量的銀合歡外,還有許多植物如馬櫻丹、白茅等,以及臺灣特有種─澎湖決明。

日軍遺址

東吉嶼東北方有一處日治時期日軍登島所建的砲兵房舍遺址,當地人稱為「兵厝」。由目前所殘留的防備空襲的防空壕、依地形挖掘的防空洞、軍事瞭望台以及木質宿舍殘留的建築基座,可窺探其當時的盛況。

土地公廟

島嶼北側座落著坐北朝南,與碼頭旁的華娘廟分居北南的土地公廟,用來鎮守北方煞氣,避邪庇護村莊,土地公廟旁的海岸景觀可見火山角礫岩組成的地質及遠眺頭巾與鐵砧。

東吉燈塔

東吉燈塔建於東吉嶼北方的尖礁上方,標高47公尺的高地,也是全島最高點,是船隻行經黑水溝的重要指標。明末清初臺灣與福建廈門往來頻繁,依據前人航海經驗,船隻由大陸出發向東行,需靠目視依序定位紅水溝及黑水溝,並經西嶼和花嶼方能平安抵達東吉嶼。

早年發生於望安海域的船難事件,地點幾乎都在東吉嶼的四周,由於海難事件發生頻率最高,使得不少船員和漁民聞之喪膽。所以日本人在明治44年(西元1911年)興建燈塔,希望可以改善當地海域之航行安全。東吉嶼燈塔的塔身最初是圓筒狀鐵塔。但開燈後黑水溝的航道安全仍然不見改善。為加強燈塔的守護功能,經過了歷次更換設備、翻修,繼續發光指引行駛船隻。

八卦山與東吉之眼

位於東吉嶼碼頭的北側處的八卦山,岩層為狹長型的玄武岩,其左側處有一圓形狀的岩石,當地居民認為像顆「眼睛」,因此又稱作「東吉之眼」。東吉之眼是屬於圓管狀微輝長岩體的圓形斷面,其周圍黑色岩石則是鹼性玄武岩,由兩種岩體排列一起,在顏色對比下突顯此圓形斷面,像顆朝向村莊望去的眼睛,守護著島上每位村民。

八卦山前方的沙灘由珊瑚及貝殼碎屑所組成,綿延超過100公尺,退潮時可在淺灘處悠遊漫步。每逢日出或黃昏時分,變幻萬千的光彩閃耀在波光粼粼的海面,瞬息萬變的天光雲影令人沉醉。

八卦山下有一海蝕平台,隨著潮汐的漲退更迭,每次退潮都會發現許多潮間帶生物,就好像打開寶盒般充滿著驚奇。

東吉嶼聚落

東吉嶼聚落建築群多數以背山面海的姿態分布在鄰近港口較低坳處,道路因住宅、聚落興建而順沿發展,交錯的巷弄小徑穿插聚落中,另因信仰逐漸衍生出以廟宇及其周遭設施形成的公共空間,包括啟明宮及其廟前廣場、東宮、夫人宮等,是島上主要的三個信仰空間範圍。

由於地利優越,加上鄰近府城臺南,東吉嶼自古即是臺澎海運貿易的轉運站,居民曾達數百人,而長期接觸外界的風氣,加上生活富裕,東吉嶼也出現了許多和洋式的建築,融合了澎湖傳統古厝加上西式洋樓及日治時期臺南的仿巴洛克設計影響。雖然現在的東吉嶼居民外移但過去的繁華留下的那些古厝依然別有一番風味。

海蝕平台 日軍遺址
海蝕平台 日軍遺址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