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每位寫作者心中都有一片曠野 悠遊墾丁人文微旅行—專訪劉還月老師

文字: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洪佳如
圖片:劉還月老師

 

 以天地為師的終身教育

回首民國73年1月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正式成立,不僅為我國首座國家公園,多年來亦致力於推動社區生態旅遊。社區以自然資源作為旅遊主體,結合環境教育及解說活動,期許大幅減少土地負擔並帶動社區經濟發展。而生態旅遊的成功須仰賴環境資源、居民、業者、政府單位及遊客之間,共同建立負責任的旅遊共識。恆春半島具有豐饒的自然資源與悠遠的人文歷史,為讓國人更加親近園區內各具特色的社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墾管處)每年舉辦多場以人文導向為主的生態旅行,主動賦予旅行更為深刻的意義。

深入當地社區工作5年的劉還月老師,始終相信唯有長時間駐點,才能真正認識社區的內涵,過去劉老師曾與墾管處合作,撰寫《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琅嶠十八社與斯卡羅族》以及《幾度風雲染牡丹?》等3書,期許透過展現不同的風土、生活與地景樣貌,帶領大家一起享受因學習而豐美因關懷而自在因互動而喜悅的人文旅行。

汲取劉老師提倡學習與旅行密不可分的初衷,墾管處辦理了一系列體驗在地文化活動,如「平埔夜祭」、「風與砂的對話-寫意農村拔蘿蔔趣」、「後灣陽光ヽ風ヽ與鹽」等,成功吸引各年齡層民眾共襄盛舉,真正落實國家公園「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

劉還月老師在八瑤灣帶隊解說沙丘海岸 (劉還月老師提供)
劉還月老師在八瑤灣帶隊解說沙丘海岸
(劉還月老師提供)

 愛,源自於瞭解

具有多年社區工作經驗的劉還月老師真切表示「在沒有認識環境之前,無法進行教育。」身為誠實的寫作者,每回提筆撰書前,劉老師皆事前深入走訪在地,實際踏查、訪問當地庶民耆老,以田野調查及記錄口述歷史等方式傳承文化內涵,爾後結合人文知識與情感記憶,用心規劃每一章節內容,期盼在字裡行間讓民眾真正認識當地環境與歷史演變,在閱讀中帶領民眾回溯往日韶光,進行一趟5感齊發的特色旅行。

劉還月老師在恆春半島東岸訪問漁人 (劉還月老師提供)
劉還月老師在恆春半島東岸訪問漁人
(劉還月老師提供)
劉還月老師帶領後灣志工進行 硓咕石鹽鹽窟仔田野調查 (劉還月老師提供)
劉還月老師帶領後灣志工進行
硓咕石鹽鹽窟仔田野調查
(劉還月老師提供)

 不信文化喚不回─仿製牢盆製鹽

深掘在地產業特色,從歷史汲取養分,恆春半島的「硓咕石鹽」向來都是引人入勝的庶民文化。據《恆春縣志》記載,早年當地居民,多利用珊瑚礁岩穴或加工的「鹽窟仔」中的海水,歷經陽光曝曬ヽ落山風吹襲等多道自然程序,形成滷水再結晶成鹽。這種產自珊瑚礁岩壺穴中的海鹽,當地人便稱為「硓咕石鹽」。

車城後灣社區原有意以水泥重建鹽窟仔,但有鑑於珊瑚礁海岸已被劃入墾丁國家公園範圍,重建計畫很難實踐,最後在劉還月老師不信文化喚不回的毅力下,重現昔時恆春半島「煮海為鹽」的傳統。他積極爬梳《天工開物》等經典古籍,仿製古時煮鹽器具—「牢盆」,以現代技術改良具有千年歷史的「牢盆」器具,在後灣社區重現傳統海鹽產業的風華,用心良苦只為成全一趟無法比擬的深度文化體驗,讓民眾對當地產生忘懷的情感連結。

劉還月老師在後灣社區複製古代牢盆 (劉還月老師提供)
劉還月老師在後灣社區複製古代牢盆
(劉還月老師提供)
劉還月老師測試新建牢盆煮鹽的成效 (劉還月老師提供)
劉還月老師測試新建牢盆煮鹽的成效
(劉還月老師提供)

 以人情提味的蘿蔔全席

不僅回溯歷史風華,劉老師更希望人文旅行能夠結合在地農產特色,像是以牛杙仔為名的小型白蘿蔔,名稱源自福佬話中綁著牛隻的短木樁,外型小巧討喜,口感特別甘甜馥郁。牛杙仔蘿蔔獨特之處,源自農民於落山風時節栽種,蘿蔔為了抵禦艱困的生長環境,植株將豐沛養分與水分大量保留在地下莖,因而出落得特別美味,讓人一嚐便喚醒恆春落山風記憶,屬於當地特色物產。

為了讓蘿蔔從配角一躍為主角,劉還月老師一一訪問,整理紀錄民間「老人菜」食譜,邀請在地龍水餐廳總鋪師林秋月掌廚,首創全臺罕見的蘿蔔全席,以人情提味,烹饌在地風味飲食,讓民眾品嚐食材之間交融出不同的滋味,在舌尖上與土地進行最親密的接觸。

牛杙仔蘿蔔是恆春半島的特色物產 (劉於晴/插圖,劉還月老師提供)
牛杙仔蘿蔔是恆春半島的特色物產
(劉於晴/插圖,劉還月老師提供)
龍水總舖師林秋月與她料理的蘿蔔宴全席  (劉還月老師提供)
龍水總舖師林秋月與她料理的蘿蔔宴全席
(劉還月老師提供)

 

 真情交流讓感動常駐在心

每位寫作者心中都有一片曠野,藉由一次次舉辦人文微旅行,在深耕在地多年的劉還月老師鼎力協助之下,墾管處引領民眾深入社區並與當地民眾建立關係與默契。為了延續人文旅行的感動,彰顯在地產業特色,劉老師內化多年累積的工作經驗,106年與劉於晴、墾管處一同出版《琅嶠風土,半島風物》一書,呈現產業、風土、人物、飲食、社區等諸多面向,以生活化知識為骨幹,抱持學習、互動與推銷的初衷,運用豐沛情感大力行銷在地產業。

有感於坊間出版品,時常不夠涉入當地生活背景,難以真正連結在地與讀者的心,劉老師冀望透過專書出版,顯現耆老們以天地為師,生活作息依循四季時序的生活智慧。而本書令人驚喜的還有文字結合QR Code掃描,民眾可使用手機連結到18部精采紀錄短片,實際觀看物產料理方法,並找到推薦購買的優質商家。一路上從規劃旅行、書籍出版到產地行銷,面面俱到的策劃皆出自他一顆深愛土地的心。

劉老師堅持將第一場新書發表會於恆春當地舉辦,一方面向擷取智慧的社區致敬,另一方面,也讓外地讀者有機會親身品嚐美味的蘿蔔饗宴,相信雙方有所交流才能留下雋永感動,讓閱讀時光成為彼此愛土地的綿長延伸。

劉還月老師106年出版的新書 《琅?風土,半島風物》  (劉還月老師提供)
劉還月老師106年出版的新書 《琅嶠風土,半島風物》
(劉還月老師提供)
劉還月老師的新書發表會大都在鄉村社區舉辦, 以向擷取智慧的社區致敬 (劉還月老師提供)
劉還月老師的新書發表會大都在鄉村社區舉辦,
以向擷取智慧的社區致敬
(劉還月老師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