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步道之旅-砂卡礑步道

撰文/攝影:林茂耀


步道長度:4.4公里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



步道等級:景觀型


如何去砂卡礑步道:


  開車-從太魯閣遊客中心往西穿過砂卡礑隧道,步道口就在隧道口右側的砂卡礑橋橋頭。車輛可通過砂卡礑橋後,左轉進入停車場將車停妥後,再步行回到步道口。


  步行-從太魯閣遊客中心出發,向西穿過砂卡礑隧道後,約十五分鐘即可到達砂卡礑步道口。砂卡礑隧道設有人行步道及照明燈,安全性高。


所需時間:約2-4小時,可依個人狀況及需求自由調整行程。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鄰近太魯閣遊客中心的大眾化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4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砂卡礑溪則是立霧溪入海前最後的支流,短短16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地形,儘管氣勢不如立霧溪的太魯閣峽谷壯闊,但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鬱閉的森林,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與生態之美。


  砂卡礑溪切山成谷,形成陡峻的峽谷地形,溪床上盡是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其中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碧藍湍急的溪水滑過溪床,與溪石合奏出清亮的自然樂音,而溪水也將岩石琢磨得圓滑柔美。岩石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60公尺左右,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植物生態上卻呈現出乾濕兩型的特色。在坡度較緩的地方,土壤堆積較深厚,溫暖潮濕,因此容易形成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森林,樟科楠屬及桑科榕屬的植物是優勢的樹種,常見的有樟樹、大葉楠、大葉釣樟、雀榕、稜果榕、幹花榕、澀葉榕、白肉榕、水同木等,此外還包括茄苳、江某、九芎、紅皮、青剛櫟、紅淡比等,在巨木下則是一些較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坡度較陡的岩壁上,土壤不易堆積,且較為乾旱,不容易長出高大的植物,在這種環境中,只見一些低矮的植物攀附在岩石表面,或有的則是緊抓著岩縫而生,這類植物一般比較耐乾旱,即是岩生植物。


  台灣蘆竹、沿階草都是砂卡礑步道中常見的岩生植物。由於森林茂密,溪水清澈,因此正好提供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魚類、蝦、蟹、水生昆蟲、蛙類等是溪中的主角,溪床上則常可見到鉛色水鶇、紫嘯鶇、河烏等溪流鳥類流連覓食;步道上昆蟲、蝶類、蛇類、山鳥,偶而還可見到台灣彌猴等哺乳動物,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


  砂卡礑步道平緩易行,除了可沿途觀察自然之外,步道全線亦設置多座大小觀景平台,可以隨時停下腳步在平台上小憩賞景,一路上也有潺潺水流激盪溪石的美妙樂音相伴。



*步道的故事(BOX)


  砂卡礑步道是日據時期日本人所建,當時興建此步道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


  早在1940年,日本政府在太魯閣附近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附近興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行經砂卡礑溪谷上方,便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砂量大,因此便在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引砂卡礑溪水至發電廠,主要目的是為清洗發電機。因此步道最初是為了興建及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的。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由於景色優美,生態豐富,便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加強安全設施、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觀察重點一 涇渭分明的會流口


  砂卡礑溪是立霧溪入海前最後的支流,從砂卡礑橋往下俯瞰,清澈的砂卡礑溪水緩緩注入立霧溪中。由於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且水中含砂量少,因此無論平常或颱風豪雨之後,溪水都能保持清澈。同時明顯可觀察到會流口附近堆疊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壘石,這也是因為砂卡礑溪較短,岩石崩落後尚未經過長距離的滾動,因此還沒能形成較小的卵石和細砂所致。


  而立霧溪從三千多公尺的奇萊山和合歡山一路向東流,在長達58公里的流路中,流經岩層鬆軟的山區,岩層經溪水沖蝕後夾帶至下游,也因此立霧溪含砂量相當高。每逢颱風豪雨過後,即可清楚觀察到立霧溪水滾滾濁流,而砂卡礑溪則依然清澈,兩條溪會流口附近則形成清濁分明的現象。
 


*觀察重點二 各種不同的榕樹


  榕樹是砂卡礑步道上優勢的植物,由於氣候溫暖潮濕,因此步道沿途隨處可見各種不同的榕樹,常見的包括雀榕、白肉榕、澀葉榕、正榕、幹花榕、稜果榕、水同木等等。榕樹的果實是許多鳥類及動物的食物,每當果實成熟時,常會引來大批鳥類前來覓食。事實上這些鳥類及動物吃下榕果後,未被消化的榕樹種子,可能會將榕樹的種子排在土壤豐厚的地方,也可能排在岩壁巨石上,因此這些榕樹上的食客,也同時扮演著傳播種子的重要角色。當種子落在岩壁上時,有時就會藉著岩石縫隙中堆積的少許土壤生根發芽。當榕樹逐漸茁壯時,會長出許多支柱根,牢牢抓住岩壁,一方面可以穩固樹身不被風雨吹倒,另一方面則可以幫助吸收足夠的水分,也正因為如此,可以穩固土石,使岩石不易崩落。


  步道中葉形碩大榕樹,包括幹花榕、稜果榕、雀榕、水同木等,當地原住民稱為「斯維奇」,成熟的「斯維奇」果實,在過去常被取食。由於榕樹相當多,所以原住民也以「斯維奇」來為地方命名,步道上一個廢棄的檢查哨附近,原住民也稱該地為「斯維奇」。




*觀察重點三 溪流生態


  砂卡礑溪水質清澈,提供水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水面上常有蜻蜓、豆娘飛舞,溪水中的石頭上則棲息著牠們的幼蟲水蠆及石蠅、石蠶、扁蜉蝣、網蚊等水生昆蟲的稚蟲。水生昆蟲成為魚、蝦、蟹及蛙類的食物,因此只要下到溪谷,就可輕易觀察到魚兒在溪中悠游。常見的魚類包括有魚固魚、湯鯉、蝦虎、華溪蟹、大和米蝦、匙指蝦等,魚固魚、湯鯉通常會出現在水潭中,蝦虎則常靜靜地平貼於溪底的石頭上,良好的保護色讓人不容易發現牠。


  這些蝦虎科的魚類包括有大吻蝦虎、褐吻蝦虎、日本禿頭鯊、曙首厚唇鯊等種類,都是迴游性的魚類,牠們在砂卡礑溪出生後就被溪水沖到海邊,透明的身體在海邊生活一段時間後,就進入淡水,慢慢沿著立霧溪慢慢迴游,途中突破發電廠的放流水及農田灌溉用水引誘的危機,最後終能迴游到砂卡礑溪口。面對砂卡礑溪湍急的水流,牠們有特殊的洄游方式,為適應急流的環境,蝦虎的前鰭已演化成吸盤,一遇到急流,牠便運用吸盤攀附在石頭上慢慢向上爬,最後回到中上游繁殖。




*觀察重點四 砂卡礑溪的蛙類


  砂卡礑溪常見的蛙類有斯文豪氏赤蛙、莫氏樹蛙、褐樹蛙、日本樹蛙、白頷樹蛙和盤古蟾蜍,夜間是蛙類活動較頻繁的時間,但白天也常可發現牠們的蹤跡。


  斯文豪氏赤蛙常出現在急流中,牠們所仰仗的是腳趾上強力的吸盤,常會發出「啾!啾!」的叫聲,讓人誤以為是鳥鳴聲。莫氏樹蛙翠綠色的身軀常藏身在姑婆芋或灌叢枝葉中,繁殖期才會移到水邊,潮濕的落葉下、有爛泥的水溝都可發現牠的蹤跡。褐樹蛙全身從褐色到灰黑色,平常棲息在樹上或石縫中,也是繁殖季節時比較會在溪邊出現,雌雄的體型差距相當大,交配時雄蛙抱在雌蛙背上,看似媽媽背著小孩。日本樹蛙體型極小,約只有2-4公分,但叫聲卻非常響亮,甚至令人覺得吵雜刺耳,牠們喜歡在溫泉區活動,除了砂卡礑步道之外,文山溫泉也可以發現牠們。盤古蟾蜍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最常見的蟾蜍,繁殖季時才會下到水邊活動,會將卵產在靜水區,數量龐大的卵排列成長長的卵串,宛如鍊珠一般,蝌蚪全身墨黑色,也會在溪邊成群活動,形成黑壓壓的一大片。

延伸閱讀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