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文化馨香-金門瓊林文武世家

撰文: 金門國家公園 解說課 陳秀竹
攝影/圖片: 金門國家公園 解說課 陳秀竹

Profile
陳秀竹
陳秀竹
服務於金門國家公園解說教育課,熱愛金門的文化歷史與自然生態。從學生時代就喜歡寫作,受金門縣文化局補助出版「滿園飄香」、「浯島念真情」等散文,目前擔任金門縣寫作協會總幹事,同時也是金門縣野鳥學會總幹事。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的宗旨之一,即為保育金門豐富的人文史蹟,所以範圍內有山后、瓊林、珠山、歐厝、水頭、小徑、埕下及古寧頭南、北山村等聚落,其中涵蓋了閩南文化、戰役史蹟及僑鄉文化的多樣丰采,尤其是瓊林村「七座八祠」,文武世家的豐厚文化更是精彩,其宗祠現列為國定古蹟。


  瓊林村位在金門島的中央,其村落範圍,東邊到石船頭,西邊到后盤山,南到前江海的昔果山,北到後江海的浦邊大港,村南邊有亭仔山,海拔高約四十四公尺,村西南則有雙乳山,海拔高約八十二公尺;村北邊有發源於小徑的小徑溪,經瓊林向北流入海,村內則有溪沙溪,發源自雙乳山,繞經本村而入海,水源且不豐沛,每逢乾涸之時,白沙似玉,遠而望之,猶如「玉帶纏身」。東北和西南二角落各有一座風獅爺,是做為村落發展的明顯界址。


  瓊林舊名稱為「平林」,根據瓊林蔡氏族譜序云:「於茲所居多樹木,遠望森然若蓋,世故稱平林蔡云。」,改名瓊林,據說是因明熹宗垂詢平林籍進士蔡獻臣籍貫,認為「平林」未若「瓊林」文雅,故曰:「御賜里名為瓊林」,現在瓊林「樂圃宗祠」正殿中懸有此匾額。
 

  蔡氏從一世祖十七郎公至五世祖靜山公,五傳靜山公,平林蔡氏才開始昌盛;蔡氏子孫枝葉繁茂,出仕為官者甚眾,明、清兩代計有進士六、舉人七、貢生十五、武將六、國子監生二十七、生員八十,由燈號為「文武世家」,可見文風鼎盛。


  金門是一個宗族的社會,詩禮傳家,慎終追遠,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瓊林為一單姓的血緣、宗族聚落,尤其因出仕者眾,更參考官宦世家的禮儀,制定一套祭祖的規制,因此不論大宗、小宗或各房於清明霜降冬至或祖先忌辰,均須祭祀。以大宗言,分為廟祭與墓祭,由族中巳婚之男丁輪流負擔祭祖事宜,稱謂「當頭」,當頭即俗稱之「各甲頭頭家」。



祭祀
  祭祀規制分述如下:


  廟祭:宗祠祭拜,行三獻禮,以族長主祭,族之長者五至七人陪祭,迎神讚禮,鼓樂侑食,率遵朱子家禮,族之男丁,依長幼之次序,行跪拜之禮,而婦女則不被允許參加。祭祖事務,由管理員召集二十名頭家抽韱分派工作。祭祀後舉行會餐,由頭家在自家辦酒筵二席。每年分春、秋二祭,即二月初七(靜山公忌辰日),十月初六(靜山祖妣忌辰日),宴客有定制之菜單,為承祖訓簡約、質樸,固定有麵線盤、白斬雞、蒸魚、蒜仔炒三層肉、炒菜、湯等六道菜。


  墓祭:就是到祖先墓地祭拜,使子孫不忘祖先墳墓,以示追思。凡輪到陰曆二月初七日,當頭祭祖者,清明前一天到徑林祭靜山公之墓,祭品三牲、菜碗、四角燈。祭祀後於墓之四周聚餐,不設桌椅,席地而坐。宴請對象,與廟祭時相同,菜單也相差不多。凡輪到陰曆十月初六日,當頭祭祖者,則於除夕上午到豬肝墓祭拜,祭後不聚餐,只分鴨蛋與柑橘。瓊林村的祭祀活動,數百年來一直保持其完整儀式,金門國家公園並特別將其祭祀內容紀錄,在中山林的遊客中心定時播映,以分享遊客,並於聚落活動參與融入當地文化。

 
金門瓊林

金門瓊林

  瓊林村其村公所內並有戰鬥坑道,是戰地政務時期因應兩岸緊張的局勢所開挖,現在是遊客體驗戰地生活最佳的環境,同時在其對面並有一棟「怡穀堂」,現亦列入古蹟,據文獻記載,建築約在清道光二十二年建,此書房係由新倉上二房二十二世蔡蔚亭籌建;與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同時建築,並捐獻作為社學的場所,後更供作村民習文場所。民國三十八年國軍來金時,曾經做為國小校址、國軍師辦公室,後來則曾作為村內農忙托兒所。


  書房建築格局不同於一般宗祠、宮廟或民宅,而是以中間圍牆區隔為正向、倒坐二組的合院式院落。整座怡穀堂在外觀上,給人一種封閉的感覺,四周都是牆路環繞,但一走進其內,卻又充滿空間的變化,給人活潑、靈動的感受,在金門的民宅格局中,它可以說是一個空間的異數。目前金門國家公園正在進行展示規劃,未來將與瓊林里居民共同經營管理,以活化利用古蹟,增進大家對於文化歷史的了解。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