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LNT世界正流行

Profile
郭育任
20070605_lnt_profile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碩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專任講師、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活動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理事。

撰文/採訪:江婉如
受訪者: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講師 郭育任


(本篇轉載自台灣國家公園季刊6月號)


守護自然,不留痕跡
  寶島台灣,擁有許多世界級的景觀,不過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還要懂得學會珍惜資源、保育環境,才能讓生態瑰寶永續留存。近來,台灣開始出現有善對待環境的作法,發起負責任的旅遊活動,而這種稱之為“Leave No Trace”的概念現正盛行於全世界。 
  行政院在民國91年將「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發展計畫」納入「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具體內容包括步道設置管理規範訂定、資源調查、系統規劃、宣導推廣等,其中一項經營管理的重要方向,就是發展多樣且低環境衝擊之生態旅遊,在參考多數先進國家自然保護的歷程後,決定師法美國的“Leave No Trace”運動,推行低衝擊的生態使用行為。
 在台灣被命名為「無痕山林」的Leave No Trace(簡稱LNT),是向大眾宣導一種「走過不留痕跡」的理念,希望山林的使用者具備一定的道德良知與行為準則,在野外進行活動時,能以環境保護為出發點,讓自然環境的破壞與衝擊降到最低。
20070604_LNT03


無痕運動的起源
  LNT並非是一種全新的理念,發源地美國早在80年代就已開始推行。在1960年起,當時美國因國民所得增加、休閒觀念改變等情況下,戶外遊憩活動漸趨盛行,娛樂時數成為快樂的表徵,更代表先進國家主體的發展。但反之,因各地區的遊客量大幅增加,不論是公有或私人的土地用量,因過度頻繁使用,使得自然和文化資源受到嚴重衝擊。
  當時美國境內的土地管理者,面臨經營的窘境,除要提供良好的遊憩品質之外,還必須克服如何降低環境被破壞的棘手問題,尤其是要糾正多數人對保育所抱持的無知心態。根據研究調查顯示,一般大眾對踐踏草地、走捷徑、另闢營區等行為並不以為意,殊不知在長期累積下,看似輕微的損傷,對大自然來說,卻是難以復原的災害。
  從1970年起,美國人開始倡導降低環境遊憩使用,並宣揚自然保育的口號。伴隨著環境惡化日益嚴重,相關單位試圖以訂定法令來強制規範遊客行為。可惜的是,硬性法規經常引起遊客的反感,保護行為因而未能達到預期成效。於是美國林業署、土地管理局與國家公園署等主要政府單位,決定回歸人性基層面,開始教育大眾以低衝擊性的遊憩行為,出自內心、自動自發的保護資源。爾後,產官學界亦發行《荒野倫理》、《無痕露營》等宣導教育手冊,這就是美國推展無痕運動的緣由。


無痕運動的發展

  1970年代中期,美國林業署荒野管理部門依無痕運動的觀念,發展出一套教育系統,於主要遊憩區的入口處,加強個人宣導服務,並主動鎖定特定遊客族群,灌輸無痕旅遊的概念和技巧;1980年代初期,再導入戶外道德教育的課程,直至1987年時,三大主要政府單位還合作發行《無痕的土地倫理》,宣導遊客對荒野土地應有的保育行為與尊重。
  美國林業署並於1990年與一非營利學校團體「國家戶外領導學校」(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簡稱NOLS)合作,訓練管理人員教導旅客減少對環境的衝擊行為,以實際訓練與行動取代宣導口號;1991年,林業署正式和NOLS策略結盟,整合理念、擬定LNT的環境教育學習課程。
  兩單位的成功結盟,引來更多團體加入, 除政府的公部門之外,NOLS還尋求「美國戶外遊憩聯盟」、「運動貨品生產協會」等單位的合作,建立完整的運作機制,並註冊成立「不留下痕跡公司」的非營利法人教育機構,後更名為「推廣戶外倫理的無痕中心」, 負責全美的LNT推動計畫。


無痕運動的準則

  美國的LNT訓練課程多強調荒野地區的準則,除重視基本教育訓練外,也發行手冊、影片、海報、網站等宣導品詳載LNT的觀念與技巧,並明文條列化LNT的7大準則。此外,亦針對不同區域環境與特殊活動,製作專屬的LNT技能手冊,像是北美地區的核心總論篇、阿拉斯加寒原地區、沙漠及峽谷地區、湖區、熱帶雨林等10個重要旅遊區域環境,以及進行洞穴探索、攀岩等6種特殊活動,所需注意的無痕準則。
  為讓民眾能徹底落實LNT運動,其教育訓練、研究與推廣成為LNT計畫中最主要的工作。在NOLS就設有LNT專業課程,是所有相關環境訓練中最負盛名的經典課程,為期5至6天的野外密集訓練,教導學員LNT技巧、倫理與戶外教學的方法,完成訓練者可獲頒證書,成為種子教師。而精簡版課程主要受訓對象為青年團體領導人、戶外探險活動的員工等,訓練學員將來可帶領教導團體組織;另外,也有受訓時間更短的Workshops,如半天的童軍訓練等;扮演非正式LNT資訊提供的Public Contacts,如在遊客中心鄰近步道的起始點提供相關資訊等。
{mospagebreak title=守護自然,不留痕跡&heading=守護自然,不留痕跡}
成功經驗分享
  在概念、原則與訓練計畫擬定後,國家系統的管理單位就必須針對地區特性設置相關設施,以有效達到開放觀光遊憩與環境保護之平衡。文化大學景觀學系講師郭育任,是「台灣國家步道環境優化推動發展計畫」的主持人,負責研擬台灣無痕山林的推動工作。他表示,各國發展LNT運動時,多半會依該保護區生態特性,訂定適合的環境規範守則,並設置公共服務設施以提供當地即時的環境資訊,讓遊客在尚未進入園區內,就已有初步的了解。
  在導入公共服務設施的同時,還必須顧及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模式,像是車道表面材質的特性選擇、廁所坐落的位置與造型等。另外,設置解說標誌亦是倡導LNT、推廣生態旅遊的重要設施,具有提醒旅客、宣導正確認知與相關限制等功能;解說內容最好還能依地質景觀、動植物生態、人文史蹟等,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吸引旅客的注意,成功說明生態資源的價值,改變遊客的長期信念與態度。
20070604_LNT01

無痕運動盛行全世界

  LNT概念的宣揚,除各國主要管理單位外,其他聯盟機構也都盡全力協助傳遞。郭育任舉了美國幾個相關單位為例,如著名的Subaru汽車製造商,為擔心四輪傳動越野車可能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於是製作印有「成人版」與「兒童版」的LNT準則貼紙, 讓民眾在駕駛車輛時,能將準則貼附在前窗玻璃上,時時提醒各年齡階層的人重視無痕運動。
  另外,像是美國最大的戶外遊憩用品公司REI,於位在西雅圖的3層樓店面裡,與美國國家公園署、林業署、土地管理局、漁類與野生動物保護署等合作,設置環境資源及LNT的「諮詢櫃台」,讓喜愛走進大自然的民眾能在購買戶外活動用品時,就能潛移默化地習得LNT的觀念,汲取正確知識、養成習慣。
  近來,LNT已成為一種國際化的運動,像是英國、加拿大等地也因與美國NOLS分支合作,所以其國家步道系統也大都採行美國制定的LNT準則。以遊歷澳洲大堡礁國家公園為例,就是以生態旅遊的方式融入LNT的概念,在搭乘往大堡礁的遊艇船上,就會播放生態維護須知,要求浮潛時不得碰觸珊瑚礁、不可餵食魚蝦、不能使用洗髮精及沐浴乳等清潔用品,即在尚未登島前就開始告知生態保育的要點。登島後,隨處可見以各種語言組成的解說告示牌,時時提醒遊客遵守相關法則;在旅遊過程中,當地解說員還會不斷灌輸生態保育的觀念,讓人不由得更加謹慎、自我約束行為。
  另外,到歐洲、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家登山,為了保護山林資源,也都各有其嚴格的管理制度。郭育任以東南亞第一高峰的神山為例,想挑戰海拔4,095公尺的神山,除了事前須經申請,由管理處將每8名登山客配屬1名當地嚮導帶領外,每位登山客還需配戴印有編號、姓名等資料的吊牌,以落實生態及遊客安全上的管理措施。郭育任表示,吊牌是為了方便嚮導辨識,並在經過重要關卡時, 可由駐地人員登記控管往返人數,以妥善管理承載遊憩量及生態資源保育。
{mospagebreak title=LNT成功經驗分享&heading=LNT成功經驗分享}
台灣無痕運動的開端
  郭育任強調,雖然有些國家尚未進步成已開發國家,但卻不減對山區環境資源的愛護,同樣會訂定高標準的管理制度,以達開放觀光與生態保育的雙贏局面。本身就非常愛山親山的郭育任認為,台灣擁有不同海拔的生態環境,從奇峻連峰、碧綠湖泊、湛藍大海、冰河遺跡到高山草原,豐富的林相與多樣性生物,堪稱一座最難能可貴的自然教室。如何將LNT運動的概念落實到國小、國中的正統教育,讓民眾在成長過程中,就能養成與自然相處的正確之道,是目前推展LNT運動的重要課題。
  其實LNT運動的概念與台灣國家公園行之有年的「生態旅遊」有不謀而合之處。推動生態旅遊需整合基於自然、環境教育與解說、永續發展、喚起環境意識、利益回饋等5個面向,才能顯現生態旅遊的精神,其與LNT有著相同的保育目標,只是實施細項的差別而已。
  因此,台灣推動LNT運動的同時,亦可以考量發行登山護照,讓每位小朋友在國中小學畢業前,都要依循LNT原則,攀爬縣市鄰近的一座山岳,並藉由登山準則的規劃,了解不留下任何垃圾、執行攜帶由封口袋分配好的食物上山、到離水源一定範圍外紮營生火等實務性原則,試著從最基礎的教育訓練著手,開啟台灣無痕運動的新體驗。
20070604_LNT02

旅行者準則

  「許自己一個親炙健康土地的現在與未來」,是台灣推動「全國步道環境優化宣言」的內容標題,為的就是宣導每個人都要有關懷土地倫理與履行生態保育的觀念,也要能用行動珍惜美好環境,讓所有人都能一起傳承台灣的豐饒土地,做個負責任的旅人。
   「輕裝、簡食、徐行、寧靜」,是郭育任提出山林旅行者應遵守的準則,一位好的旅行者,應該能懂得自我反省,不要認為背大量的食物上山,吃大魚大肉會是一種享受,要懂得以簡單的食物果腹,抱著回歸自然的心態遊歷山林。
  也最好盡量減少自身裝備,以避免造成負荷,留下重跡、破壞自然;更不要比快、趕速度,只想創造速度與攻山頭、登百岳的紀 錄,因為搶速度、走捷徑,只會影響身體健康且損害步道山徑;再者,要體會如何在獨處的環境下,還能靜謐沉澱,聆聽心裡最深層的聲音,藉以洗滌心靈。



照片提供
圖片1.(王培麟 攝)將垃圾帶下山,是每位造訪山林者必須遵守的保育原則
圖片2.(玉管處提供 吳玉麟攝)造訪玉山北峰至主峰的雄偉景觀
圖片3.(王培麟 攝)行進於山林野境間,請採行低環境衝擊之宿營與休閒活動方式,
    讓台灣山林未來能永續留存
{mospagebreak title=台灣無痕運動的開端&heading=台灣無痕運動的開端}

延伸閱讀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