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世界遺產系列(3)-世界遺產的普世傑出價值

Profile
李光中
李光中
英國倫敦大學(UCL)地理學博士、台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碩士。 現任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行政院經建會政府公共建設計畫先期作業「國家公園」次類別審查評估專業小組委員、花蓮縣野鳥學會理事。


撰文: 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李光中 
攝影/圖片: 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李光中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自然地景和生態景觀1972年起,《世界遺產公約》成為具有世界級之自然和文化遺產之辨識和保護的國際法律工具,實施的首要工作是辨識具有「傑出的全球性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產物。世界遺產「傑出的全球性價值」之操作型定義,具體呈現在世界遺產公約作業準則(Operational Guidelines)所列舉的十項「登錄基準」中,其中的一至六項為「文化基準」,七至十項為「自然基準」,世界遺產必須符合其中一項或多項:


    1. 足以代表人類所發揮的創造天份之傑作。
    2. 在某時期或某文化圈中,建築、技術、紀念碑類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等,足以表現人類價值之重要交流的傑作。
    3. 可作為現存或已消失的文化傳統或文明之唯一的、或至少稀有的證據;
    4. 足以說明人類歷史重要階段中,某種樣式之建築物、建築群、或景觀等之傑出範例;
    5. 可以表現某些文化代表性之傳統聚落、土地利用或海洋利用,或那些受到不可回復之衝擊而變得脆弱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等之傑出範例;
    6. 與具有傑出的全球重要性之事件、現存傳統、思想、信仰、藝術和文學作品等,有直接或具體相關性的地區;
    7. 具有極為優越的自然現象、或具有非凡自然美和美學重要性的地區;
    8. 代表地球發育史上某些主要階段的傑出例子,包括生命紀錄、地形發育過程中重要的現代地質作用,或重要的地形現象等;
    9. 在陸域、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態系以及動植物群落的發展和演化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現代生態和生物作用的地區;
    10. 具有最重要的就地(in-situ)保育生物多樣性之自然棲地,包括具有傑出的全球性價值之瀕危物種所在之棲地。

金門國家公園的建築、聚落和戰地史蹟景觀除了上述的登錄基準外,所有文化遺產都還須通過「原真性的檢驗(test of authenticity)」,並且應受到妥善的立法或傳統方式的保護。「原真性」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The Venice Charter):「將原真性充分完備地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職責」,威尼斯憲章主要規範歐洲古蹟和文物的保存與修復,申報的文化遺產必須在設計、材料、工法、或背景等方面符合原真性的檢驗。然而,在1994年日本奈良古都舉行的會議中,已體認原真性的檢驗不應侷限於設計、材料、工法、背景等四個面向。在「奈良原真性文件(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中,認為文化遺產原始的和後續的特性之知識、理解、意義、以及資訊來源等,也應成為原真性評估的要件,因此原真性的面向也擴大至包涵:形式和設計、材料和物質、使用和功能、傳統和技術、區位和背景、以及精神和感覺等。
原真性檢驗,最重要在於檢驗上述有關遺產價值面向的資訊來源之正確性,亦即:這些資訊來源是否為真?遺產地的位置和呈現是否如遺產所宣稱為真?

不同的文化對於什麼是或什麼不是「原真的」,常常有著不同的想法。我們可以使用原真性來正面形容一處景觀或是一座建築物在設計、材質和經營管理上維持原始的或早期的型態;另一方面,如果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耗竭使用,或對一棟建築物的不適當整修,或是以非常不同於傳統文學、傳說或藝術的經驗來設計一處景觀,將可能大大地減損了其處的原真性。

所有自然遺產也須通過「完整性的檢驗(test of integrity)」,「完整性」通常用於自然的、背景的、環境的完整性。當遺產地區內或周圍受到不當的開發破壞而危及遺產的本質時,以世界遺產的術語而言,就是減損了完整性。例如一條新公路將一處列名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國家公園一分為二時,這條公路即嚴重危害了遺產的完整性。
 

世界遺產公約的推行和監督由世界遺產委員會負責,該委員會由公約會員國中的21位成員所組成,每年定期開會。在專業上,該委員會由一秘書處(位在巴黎的UNESCO世界遺產中心的幕僚)以及三個顧問機構,包括:ICOMOS, IUCN, ICCROM。ICOMOS是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onuments and Sites)之簡稱,以保存、修復人類遺址或建築物等歷史資產為目的,乃依據1964年威尼斯憲章,於1965年在巴黎本部所設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IUCN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的簡稱,以保護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及自然景觀等為目的的非政府組織。IUCN透過自然保護及野生生物保護專家的世界網絡,協助UNESCO進行被推薦登錄「世界自然遺產」之專業評估工作,以及協助將已登錄為世界遺產者的保護狀況向世界遺產委員會報告。ICCROM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是文化資產保存及修復國際研究中心的簡稱,其任務包括向UNESCO就「世界文化遺產」保存提出專業的建議,並進行修復作業的調查研究、研習、技術培訓、協助相關機構或專業者、舉辦各種工作營、媒體宣傳等等,是世界先端的文化資產保存機構。ICCROM於1959年在羅馬正式成立,一般通稱羅馬中心。


陽明山國家公園竹子湖地區在日據時期為稻米原種的試種地雖然最初「原真性」的概念主要用於文化遺產,而「完整性」的概念則主要用於自然遺產,但這兩種概念的涵意一直在演變中。世界遺產公約最初將世界遺產區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以及「複合遺產」,後來考慮到有些遺產地的自然與文化現象並非只是「組合」而已,而是「交互作用」的結果,於是在1992年將「文化景觀」納入公約的作業準則中。而在討論文化景觀時,由於強調文化與自然的交互作用,於是文化景觀的完整性便可說成不同階段的歷史證據、意義以及景觀構成元素之間的關係,仍然維持完整並且可解讀,完整性的概念於是不限於自然遺產。

人們愈來愈發現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都有人類文化影響,自然與文化應該作整體觀,於是原來專責文化保存的機構和專責自然保育的機構之間也開始了密切合作。例如世界遺產「文化景觀」方面的領導機構雖然是ICOMOS,但是她和IUCN的合作很密切,雙方在1998年12月簽訂之「柏林協議(Berlin Agreement)」中,規範了文化景觀評估工作的運作配置:世界遺產的申報檔案必須由世界遺產中心傳送給ICOMOS,ICOMOS也必須傳送相關於自然價值方面的資訊給IUCN。實務上,該中心同時傳檔案給上述兩機構,因此ICOMOS可以不必處理有關自然價值評估的工作。

依據柏林協議,IUCN決定是否要發動現地勘查評估任務,而後通知ICOMOS,如果IUCN決定要進行現地勘查評估,ICOMOS將聯合IUCN同時進行勘查、評估、以及撰寫建議等工作。在整個顧問工作進行過程中,許多個人和其他相關組織都有機會參與顧問報告書的定稿,而後送回世界遺產中心提報年度的世界遺產委員會作決定。

上圖: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自然地景和生態特別珍貴,因此「完整性」便成為評估和監測該國家公園經營管理品質的重要基準。

中圖:金門國家公園的建築、聚落和戰地史蹟特別珍貴,因此「原真性」便成為評估和監測該國家公園經營管理品質的重要基準。

下圖:陽明山國家公園竹子湖地區在日治時期為稻米原種的試種地,1935年參加台灣稻米改良競賽獲得第一名並獲命名為「蓬萊」。照片為竹子湖的頂湖地區,應以文化景觀的角度來經營管理。

延伸閱讀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