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環境教育典範國家公園深耕有成,榮獲國家環境教育獎肯定‧國家公園Youth Camp-看見台江國家公園青春活力


照片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大自然的奧秘不僅存在於自然之美本身,也存在每個看、聽、感受自然的人們的內心。」我國1972年制定「國家公園法」之後,30餘年來,無數人力投入國家公園保育理念與成果的宣導,厚植無數傳達自然之美的素材,使國家公園成為環境教育的最佳場域,近年來更致力於結合國家公園生態解說與系統性教學,讓更多人受到國家公園啟迪,將人與自然的和諧感動深化為寶貴經驗,把人們帶進國家公園,也把國家公園帶進教室。

墾丁等9座國家公園各自蘊藏著獨特的自然景觀、動植物生態與文化資源,是我國重要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多樣性的基因庫。內政部營建署積極鼓勵及輔導9處國家公園、1處國家自然公園及2處都會公園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至104年7月底止,已有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台江及金門等7處國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及臺中、高雄等2處都會公園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運用生態旅遊及創意遊憩體驗等活動方式,引導民眾以寓教於樂的心態在自然環境中學習,將在地資源轉化為別具特色及傳承意義的環境教育活動,喚醒大眾對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之責任心,進而成為守護環境的行動者。

為增進國民保護環境的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的公民教育,「環境教育法」100年6月5號的公布施行,使我國成為繼美、日、韓、巴西之後,躋身少數將環境教育立法的國家,且自101年起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辦理3屆的「國家環境教育獎」,期望增加民眾對環境教育的接觸及參與,並鼓勵個人、民間企業、政府機關(構)等共同推動環境教育,達成在環境中學習之願景。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及墾丁社頂部落榮獲第3屆國家環境教育獎

第3屆「國家環境教育獎」頒獎典禮於104年6月23日正式舉行。

「國家環境教育獎」針對全國深耕環境教育之績效優良之自然人、機關(構)、事業、學校、法人或非法人團體,是環保署為落實地方政府推動環境教育所設置之重要獎項。「國家環境教育獎」於每年5月1日至6月30日報名,參選的單位須在報名當年的期間內,列舉近2年中具有與環境教育相關之優良事蹟。審查歷經重重關卡,首先由地方政府進行初選,選出該地區民營事業及機關(構)評比前3名,及其餘各獎勵項目(團體、學校、社區及個人)第1名,再送至中央主管機關參加複審;複審將由中央主管機關實地訪查所有入圍之參選者,並取6名進入決審,於決審中決議最終獲獎名單,各單位各有獨到之處,且在環境教育上竭盡心力,比賽相當競爭激烈,能夠脫穎而出的單位都具亮眼之處。國家公園持續在環境教育的推動上不遺餘力,不僅是園區內的課程方案,更串聯在地資源,與在地居民共同維護環境,並兼顧居民的經濟發展,在環境與經濟間得到平衡。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台管處) 則以機關組優等獎之姿獲獎,台江國家公園以「台江濕地學校」作為與學校、社區及在地居民互動、推廣平臺,透過豐富的濕地生態、歷史文化與漁鹽產業保存與傳承臺江內海地區的文史底蘊,台管處積極與園區各級學校、社區,與公私部門、NGO團體及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與在地學校13所中、小學成立12年國教跨界合作聯盟,讓環境教育在地紮根,與臺南大學長期合作推廣友善魚塭養殖模式,實踐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與周緣14個社區建構「家園守護圈」,落實生活、生產、生態「三生一體」,透過環境教育推廣過程輔導地方產業轉型,吸納在地居民成為環境保育之成員。別具特色的課程是「漁夫、蚵農成為講師;魚塭、船筏成為教室」,台管處邀請在地產業、專家、達人參與課程合作。由於台江國家公園擁有獨特的在地風貌與文化,以及促進連結人與環境真切的情感與互動的理念,在眾多致力於環境教育的參選者中脫穎而出,呈現台江國家公園在環境教育推廣上的優良成果。

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長年輔導的「屏東縣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更獲得「國家環境教育獎」團體組特優獎的殊榮。自94年起,社頂部落即與墾丁國家公園建立夥伴關係,為墾丁國家公園內第一個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迄今已達10年之久。為了不驚擾生態環境中的生物,社頂部落堅持每天只接待100位遊客,進而轉為支持,許多在地居民更是長期致力於地方耕耘及關懷在地環境議題,且扮演生態守護者,使社頂部落成為臺灣第一個自主營運、靠生態旅遊獲利的部落,此外,促進會更發揮母雞帶小雞的影響力,幫助墾丁國家公園內其他7個社區投入自然保育的工作,獲得如此肯定當之無愧。

p p
台管處獲得第3屆國家環境教育獎-機關組優等獎 「屏東縣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獲頒團體組特優獎

國家公園Youth Camp系列-台江海人挑戰營

由台管處舉辦的「台江海人挑戰營」,以海洋為主題四天三夜營隊活動,融合台江三大在地產業-「養殖漁業」、「養蚵產業」、「鹽業」等,讓學員化身漁夫、蚵農與鹽工,從體驗中學習,並透過團隊合作過程,勇敢接受重重的挑戰。本活動擁有高人氣,今年已邁入第3屆,但不乏學員回流及報名秒殺之情形。活動秉持讓學員透過親身體驗,認識環境、喜愛環境、關心環境,從感動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守護環境之精神,期許讓更多人加入守護環境之行列。

本次學員多為臺南在地學子,亦有來自臺灣北、中、南部之學員。第一天,藉由團體活動建立團隊之默契,並透過劍獅尋寶活動開始認識在地之歷史與文化。黃姓學員表示,以前都不知道臺南有劍獅,而且經過尋寶活動後發現,每個劍獅都好特別,也具有特殊的意義,有些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還好有夥伴們的幫忙,所以順利完成任務。而第二天起,即展開了身為「海人」的一系列試煉。首先,由在地漁夫講師黃智育先生,分享自身捕魚的經驗,讓學員實際練習使用手拋網、下魚塭操作定置漁網及如何與隊友們合力撐竹筏,在微風中巡航。要身為一個漁夫,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林姓學員們表示,手拋網很重,要經過多次練習才能順利撒開,不然會捕不到魚。在體驗過後,學員們透過海鮮菜單的選擇,認識到海洋所面臨的危機,無止盡的捕撈與破壞性的捕魚方法,會讓海洋走向枯竭的命運。並學習到如何透過餐桌上友善的選擇,讓海洋資源可以永續。

隨後,來到了潟湖上的蚵田,由資深蚵農陳英麟領航,沿途講述牡蠣的生長故事,並讓海人們體驗蚵的養殖過程,穿著青蛙裝下水實際綁蚵與採蚵。學員們一下水都驚呼連連,原來潟湖中的泥土如此柔軟,而水壓擠得雙腳寸步難行。林姓學員表示,綁完蚵時頓時覺得很有成就感,但想到養殖過程可能會面臨天然或人為的種種考驗,又擔心起蚵是否能安然成長?非常期待明年再來看自己綁的蚵,也希望這片水域環境能一直被保護。

身為海人的第三項試煉,就是如何扮演好一個好鹽工。第三天早上,學員們在鹽田裡踩水車,用「鹽收仔」收鹽,此刻大大感受到過去鹽工們在烈日中工作的辛苦,方知一粒晶瑩剔透的鹽,竟是如此得來不易。台江沿海,過去因為氣候及環境因素,曾是曬鹽的聖地,雖然曬鹽產業至今已沒落,但卻留下別具風韻的鹽村文化。王姓學員表示,踩水車一開始想踩得快,卻無法踩得準,後來發現要和夥伴有絕佳的默契,才能順利完成這工作;而洪姓學員則是第一次這麼靠近鹽田,他說這裡的鹽粗粗的,有很多用途,是他之前所不知道的,這樣的產業文化應該被保存,是重要的資產。

做中學體會守護台江內海文化

四天三夜的營隊活動中,除了讓學員體驗了台江國家公園的人文歷史、經濟產業與自然生態外,同時透過活動培養學員的野外活動技巧、人際關係與獨立自主之能力、增進保育自然生態之知識與信念,並承諾以行動保護環境。在主題課程的學習之外,更將環境教育的理念貫徹於整個營隊生活中,如全程不使用危害環境的免洗餐具及化學洗碗精,且每一位學員都盡可能的不留下廚餘,學習珍惜食物、學會感恩,甚至有學員營隊結束後,回家告訴家長的第一件事是,不可以再使用免洗餐具了,因為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學員在活動中不斷地思考環境與人的關係,並透過淨灘活動、節能環保DIY課程,與個人生活進行連結,讓愛護地球的行動可以更具體被實現。在經歷一連串的體驗與反思中,學員們有了充實且難忘的暑假,期盼在他們心中燃起地小小火苗,能成為未來守護環境之光芒,並持續地發光發熱。

p p
台江海人挑戰營開營大合照 在地漁夫講師教導學員操作手拋網
p p
站上蚵棚,實際進行牡蠣採收 化身小小鹽工,體驗曬鹽過程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