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

作者:林芳琦
圖片:林芳琦、劉還月老師
特別感謝:劉還月老師 

「我從來不喜歡在人多的地方!」劉還月老師一語道破為何他選了一個一般人根本不會選的地點做研究,他認為太多人都在錦上添花,而他只想順從內心裡的想法,做想做的事,而這些事通常都極少人願意投入,因為實在太孤獨也太辛苦!

劉還月老師過去曾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出版恆春三書—《琅嶠十八社與卡羅族》、《幾番風雲染牡丹》、《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今(105)年則延伸這3本書的成果,將研究範圍拉長到恆春東岸,進行東海岸古道的調查研究,且將研究成果撰寫成《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已於今年12月發行。本書中的踏查地點皆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而墾丁國家公園內藏有前人所遺留的歷史遺址與文化寶藏則是過去鮮為人知,歷史上也少有人特別為此著墨,甚至進行研究。

《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的踏查地點皆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劉還月老師提供)。
《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的踏查地點皆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劉還月老師提供)。

寫在古道上的族名 源起

為何想投入東海岸古道的研究,劉老師也特別指出,幾乎每個臺灣人都知道臺灣的南島民族和南洋民族有很高的連結性,當他發現過去的調查中顯示出恆春半島東岸的每一個山區都有將近20至30處的石板屋遺址,是目前臺灣的石板屋遺址中密度最高的,尤其至今仍保留較完好的還約有6至7處,他為此感到相當興奮且有興趣。

但這些石板屋從何而來?曾經有誰居住?現在的狀況為何?卻幾乎無人著墨,這就是劉老師想要進行這個調查的主要價值。

《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作者—劉還月(林芳琦攝)。
《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作者—劉還月(林芳琦攝)。

為了《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這本書,劉還月老師花了將近1年的時間,從探勘、踏查、紀錄、撰寫,到書籍出版,可以說是花費了許多的心思與時間,並且相當尊重傳統文化的劉老師,還計畫要在屏東縣滿州鄉安排一場新書發表會,因為這裡是這本書的主要踏查地點之一,也是恆春半島東岸古道的主要位置。

為了節省時間,劉還月老師與他的團隊捨棄呈之字形的伐木舊道,直上陡坡(劉還月老師提供)。
為了節省時間,劉還月老師與他的團隊捨棄呈之字形的伐木舊道,直上陡坡(劉還月老師提供)。

 古道與舊社踏查之路 感恩與尊敬

在劉老師身上屢屢展現「內心越強大,為人就越謙卑」的處世態度,他在書中也特別提到,在進行調查時曾多次舉行「palisi」,palisi是指依照部落傳統儀式所做的祭典。他認為進入原住民部落前進行palisi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訴山上的祖靈:「我們來了,我們沒有要侵犯祂!」把來到此處的想法和目的清楚的向祖靈說明,就像我們到別人的家中也要先向主人打招呼,表達出尊重與感謝。

劉老師並提到他每趟的踏查都會做4次的palisi,包含在入山時會做第1次的palisi,第2次是在找到舊社時,在舊社範圍的入口處做palisi,第3次是在找到祖靈屋或是頭目家屋,第4次則是在要離開時,每一次的palisi他都是抱持著感恩與尊敬大地的心去完成。

溪仔口遺址編號二號家屋的畜養間(劉還月老師提供)。
溪仔口遺址編號二號家屋的畜養間(劉還月老師提供)。

 

調查的進行過程中,劉老師與他的團隊可以說是「餐風露宿」,常常連帳棚都沒搭,直接以大石頭為床。他特別說明,恆春半島的夏季如果不遇到颱風,天氣就非常的炎熱少雨,尤其實地踏查的行程往往一趟就要費時5天以上,因此時常直接在溪邊進行簡單的盥洗,找河中高位的石頭做床板,並以塑膠袋裝水及潛水用水電筒,透過燈光的折射來嚇阻如野牛等動物的接近,可說是非常接近原始的生活方式。然而,他卻非常樂於這樣的生活,因為唯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才能跟石頭講話、跟祖靈講話、跟自己對話。

下切溪谷找路,雖然辛苦,卻有機會認識許多的蕨類(劉還月老師提供)。
下切溪谷找路,雖然辛苦,卻有機會認識許多的蕨類(劉還月老師提供)。

 

不過,在山林裡的研究過程中,有件事卻讓劉老師多次感嘆,「明明我去的都是罕無人煙的地方,常常是碰到的山羌比人多,老鼠籠卻比房子多,為什麼有老鼠籠?因為有很多盜獵者要來抓食蛇龜。」有鑑於盜砍、盜伐、盜獵者眾多,劉老師提及,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有更正面的意義。因為研究的恆春半島東岸範圍廣闊,但巡山員的人力有限,許多盜獵者會假當地居民之名,行盜採、盜獵之實。

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區內生態資源豐富,他建議可以透過有限度地開放,讓更多喜愛叢林、自然與歷史文化的民眾能透過申請有機會進入並認識保護區裡的古道與舊社,且這些申請進入的民眾須搭配當地居民作為嚮導,一來可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二來當保護區內時常有合法的申請者進入,就能有相當程度地遏止盜捕者的猖狂行為。劉老師亦認為,將古道串連、規劃成人文及生態旅遊特定區,並交由社區認養之下,更能落實自然資源與環境的保護。

《寫在古道上的族名——恆春半島東岸古道與舊社踏查旅行》書中除了有古道和舊社的踏查紀實外,還有許多在踏查中所發現的歷史遺跡與動、植物的介紹,如在日本時期引入要作為生產纖維工業之用的鳳梨刈、俗稱「雷公屁」又大如碗公的紫色禿馬勃、被認為是高砂族教育發祥地的豬朥束社國語傳習所等。

劉老師透過古道與舊社的踏查,深入墾丁國家公園內的社區,探勘、梳理先祖所留下的古道及存在數世紀之久的舊社,在歷史的洪流中重現兩者的價值。「路是人走出來的」,東海岸古道之所以精彩也是因為有前人奮鬥的足跡,這古道上許多吸引人及有趣的內容,都有待讀者仔細閱讀才能感受恆春半島東岸的傳奇與美麗。

「上學路」上的大型地生鳳梨,當地人稱為「鳳梨刈」(劉還月老師提供)。
豬朥束部落的「上學路」上,有著當地人稱為「鳳梨刈」的大型地生鳳梨(劉還月老師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