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他山之石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氣候變化對自然保護區的威脅與因應對策

撰文: 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李光中
圖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提供

Profile
李光中
李光中老師
英國倫敦大學(UCL)地理學博士、台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碩士。現任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行政院經建會政府公共建設計畫先期作業「國家公園」次類別審查評估專業小組委員、花蓮縣野鳥學會理事。




目前有關減緩全球暖化現象的作法多著眼於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制定京都議定書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較少討論如何幫助那些因全球暖化而受衝擊的自然保護區和世界自然遺產。我們需要關切野生動植物是否能渡過難關,因為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而且有關全球暖化的成因上我們人類恐怕難辭其咎,就道義上我們也應該為野生物盡一份心力。


近年間推動世界保護區系統的世界保育聯盟(IUCN)與世界遺產中心已開始許多密切合作,該聯盟下的世界保護區委員會(WCPA)主席Nik Lopoukhine日前針對氣候變化議題提出以下三項因應對策::1)設置國家公園等相關保護區:我們須要辨識出未來的重要棲地,包括瞭解那些是野生物受氣候變化影響而移遷的地方,這些地方安全嗎?如果不是,就須要設置保護區讓野生物有安全的新棲地;2)強化保護區的聯結(connectivity):設置孤立的保護區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儘可能的建立所有陸地和海洋保護區之間的聯結,來幫助物種適應氣候變遷,我們也必須辨識出物種可能使用的廊道(corridors)並確保其安全。對於那些生存在山頂和海島的物種,未來可能因為氣溫上升而無處可逃,移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等救援計畫可能是未來必須的措施;3)推行生態復育(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態復育係針對已經劣化、損壞或者毀壞的生態系統,以刻意的人為措施幫助其恢復永續能力的過程。


此外,在世界遺產本身方面也已注意到氣候變化對世界遺產的威脅與因應對策。在2002年第30屆公約會員國大會中,世界遺產委員會檢討其全球策略和目標後,提出了四項總目標“4Cs”來總結21世紀的挑戰,分別是:1)信實度:確保能夠設置具代表性的所有自然和文化類型的遺產地;2)保育:推動有效的保育措施;3)增能:提升經營管理水準和技術;4)溝通:告知大眾有關世界遺產的成就和挑戰。前兩者和世界遺產地的分布與類型之代表性以及自然與文化資源的實質保育有關,後者與經營管理者的能力以及一般大眾對世界遺產的認知以及支持有關。而氣候變化的衝擊,則直接影響世界遺產的信實度和保育,並考驗著人類經營管理的水準以及因應環境變化的危機意識。


墾丁珊瑚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提供

依據世界遺產中心最近出版的文獻顯示,在未來的模擬情境下,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育將受到威脅:海洋溫度升高以及酸化作用將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許多海洋世界遺產地是熱帶珊瑚礁,未來珊瑚白化的事件會增加,甚至發生大量珊瑚滅絕;而大氣溫度增加也導致全球大陸和極地冰川的融解,影響物種的遷徙、生物循環的時序、野火的頻率和強度、農作物病蟲危害以及侵入種等問題,這些都會使陸地生物多樣性受到危害。


世界遺產中心建議採取下列行動以避免或減輕氣候變化對世界遺產的衝擊:規劃適當的應變措施並且強化權益關係者之間的知識交流,這需要緊密結合與氣候變化和遺產保育有關的機制之間的協同合作,諸如: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跨政府的氣候變化專家小組(IPCC)、生物多樣性公約(CB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畫和世界遺產公約、以及Ramsar濕地公約等。此外,所有可能受到氣候變化威脅的世界遺產地都須要更新和整備,透過適當的監測和脆弱度評定過程,掌握氣候變化的可能衝擊,並採取因應措施以確保其傑出的全球性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近年來從一些世界遺產地的經驗已累積若干有效的方法,諸如:減少非氣候因素的威脅以增加遺產地的抵抗力、對冰川湖泊作防治性的排洪以避免崩堤、改善堤防以預防海岸洪水侵襲、支持傳統方法以對抗沙漠侵襲等。


目前國內對於氣候變遷與保護區的討論和研究都不多,上述訊息和對策頗值得我們深思和採取進一步行動。以知名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為例,即是歷經數十萬年來氣候和地理變遷的千百劫難而成為陸封型鮭魚,目前僅見於大甲溪上游的雪霸國家公園,稱為「冰河孑遺生物」,水溫變化至關其生存。以目前全球氣溫上升趨勢,國寶魚能否逃過這一劫呢?會不會在我們的手中消失?我們應當採取何種就地和移地保育措施?這些問題都指向氣候變遷與保護區的關聯性。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