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公園萬象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原民聲動:玉山國家公園布農族八部合音

整理報導:臺灣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照片提供: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原始深邃的山林峽谷,蘊育了原住民最原始的天籟美聲
原始深邃的山林峽谷,蘊育了原住民最原始的天籟美聲

享譽中外的布農族八部合音(pasibutbut),一直以來都擁有著神秘的音樂力量,當族人群唱時總展現出令人驚豔的複音或合聲的合唱技巧。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渾厚的聲音響起,由低而高完美的和聲使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驚豔不已。八部合音一開始,只是以「祈禱小米豐收歌」為此曲調的統稱代表,直至1990年才被正式定名。

 

永續 世界瑰寶的純淨力量

性情樸實無邪的原住民們,因長居於山林幽谷中,故喜好從大自然中發掘原始的純淨力量。相傳布農族的祖先在巡守狩獵中,由幽谷中迴響的飛瀑聲、蜜蜂在中空巨木裡展翅的共鳴聲;以及在小米結穗時,群鳥疾飛振翅而過的聲響等得到靈感,順合著慶祝小米稻作的神聖祭典,因著這些自然歲時的美麗契機,便產生躍居於世界之寶、流芳於世的八部合音。

在傳統的觀念中,為了將最美的聲音獻給天神及表彰對祂的敬意,對於演唱者的挑選與傳承相當慎重。參與的演唱成員必須是一年中都沒有犯錯的純潔男性,演練的過程也相當嚴謹。隨著時序演進,在年輕一代族人的推動下,純粹的祭典儀式逐漸在舞台上轉化為表演,讓八部合音除了在國際上揚名立萬,亦不失傳承的沿續。

 

聆聽 山林裡的綺麗樂章

布農族人在歌唱時會呈現自然的泛音現象,也就是在演唱時的複聲音部會出現8個以上。有別於一般人唱歌以單口腔為共鳴箱的狀態,第二聲部的演唱者運用舌尖頂往上口蓋的前、後雙口腔形成特別的雙音技巧,這樣特殊的演唱技巧成為了八部合音的重點特色。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將既定的音階中的「Fa」、「La」、「Ti」3音去掉,只保存其他的5音。

若再深入觀察音樂的結構,還會發現其實演唱的聲部最多只有3部,演唱者會分成「mahosgnas」、「manda」、「mabonbon」、「lagnisgnis」等4個聲部,接著依循嚴謹的規則慢慢地進入合音,當音域高到一個層次時,就會出現8個不同的音階,搭配各歌者迥異的音質與美妙的共鳴聲,八部合音的錯覺也就因此產生。

由於分部的範圍並非是硬性的,故在演唱時,演唱者不是只專聽自己的聲部就好,還必須同時去聽別人的,而四個聲部中,又往往以第二部為難度最高,因必須永遠保持在同一音的高難度技巧性,若演唱時發現有高音或低音不足時,大家就會彼此有默契地去補足需調整的部份,故每一個完整的八部合音表演,都是歷幾許多次排練修正的成果。

存在就是事實。不論是物種、文物、歷史或是音樂,都應永續其傳承的力量,才能讓後代子孫驕傲地去細嚼我們的歷史與文化。

享譽中外的布農族八部合音,為世界之寶。(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享譽中外的布農族八部合音,為世界之寶。(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