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公園萬象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戀戀 台江國家公園文化采歌

作者:郭海棠

照片提供:郭海棠

澎湖南方四島居民搭乘竹筏體驗紅樹林的魅力
澎湖南方四島居民搭乘竹筏體驗紅樹林的魅力

5月14日,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合作下,澎湖南方四島的居民參與了一場珍貴的生態旅遊交流活動。二日的行程當中,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台管處)所介紹的台江區域虱目魚產業的人文紀錄,於國家公園的文化保存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有意識的文化紀錄

「一尾、三尾、五尾唷!」這是台江一帶的虱目魚產業中,盛行的「數魚苗歌」,不論是海中捕撈魚苗,或是人工繁殖後要售出給魚塭使用,都會請業內的「魚苗工」來幫忙算魚苗的數量,據說這是為了讓買賣雙方清楚數量,所以「魚苗工」是具備公證誠信的專業角色,因此形成台江虱目魚產業裡,非常重要的特色。由於台江內的虱目魚養殖文化已有三百多年,因此「數魚苗歌」習俗的流傳,也引起專家學者研究以及歌手采風寫曲的參考。在專家學者的研究裡,認為像是這樣的歌曲,是民謠之所以會流傳的源頭;由於每個人的唱法、唱腔都有一些差異,這有可能是師承不同老師傅,或是源自於日常生活中接觸歌曲的環境有所差異,例如在廟會中的吟唱,因而演變出多元的「數魚苗歌」文化。由於現代化的設施,養殖的成本降低,魚苗直接論斤論兩,數魚的文化不再興盛,台江國家公園扮演了紀錄者的角色,將這些屬於本地特色的虱目魚文化紀錄下來,形成「魚音繞梁—戀唸台江」這部紀錄片(https://youtu.be/AlQVtwoEvsk),同時更透過教育來傳承這項即將失傳的傳統習俗。

而在這個案例以前,台管處也做過台江飲食文化的採集,過去台江內海曾為廣大潟湖,因遭遇重大浮覆後,受限於地形以及淤積的關係,近海漁業較不發達,與西部其他沿海地區捕撈烏魚、土魠有所差異,而以養殖漁業為大宗,涵蓋了虱目魚、豆仔魚、蚵及文蛤等水產。該地的醃製品數量更是多於其他沿海地區,主因生活不易,但鹽產豐沛之係,例如「鮭(kê)醬」(魚貝類醃漬成的膏狀物)製作,以及蔬菜水果亦都透過醃漬保存,如西瓜綿等。因貧困,所以對於天然資源善加利用,因此台江的野菜文化也是該地域的一大特色。(可參考紀錄片:台江上菜https://youtu.be/usGPd6uhvRo

當人文與生態相連

台管處在人文與自然生態的連結上也下了不少功夫。由於黑面琵鷺棲息於淺水區域,冬天放水後的虱目魚淺坪魚塭成為適合棲息的地方,但當七股地區漁民因高經濟價值的石斑轉作深水養殖,雖是為生計著想,卻也同時造成黑面琵鷺的浩劫。於是台管處串聯虱目魚養殖業與黑面琵鷺棲地的需求,製作以黑琵保護為主題的虱目魚禮盒,透過推動七股地區傳統淺坪虱目魚養殖方式,來營造黑面琵鷺適合的棲地,更保留虱目魚養殖文化的特色。

黑面琵鷺展示板
黑面琵鷺展示板
居民於黑面琵鷺展示館欣賞黑面琵鷺簡介
居民於黑面琵鷺展示館欣賞黑面琵鷺簡介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遊客中心所在的現址,是座景觀優美的綠建築,巧妙的運用台江與台南的文化特色,它將建築體蓋在魚塭上,而屋頂有海邊的漂流木以及該區養蚵產業的蚵殼,兩者都具有降溫效果,池邊刻意營造石縫與人工孤島,成為蟲、鳥、水生動植物棲息的樂園,建築體南低北高,因應了臺灣季風氣候,採光通風上也做了許多設計;中間的廣場是星羅棋布的磚瓦組成,看似不規則,實則是透過屋簷角度延伸,廣場風格類似廟埕,建築物之間預留小走道,儼如是府城常見的巷弄。台江為臺灣第八座國家公園,成立雖晚,但它不僅在生態上努力,更把文化記錄下來當作是自己的驕傲,它是環境友善與人文薈萃的生活場域。

高腳特色與特意留下的人工孤島及石頭孔隙
高腳特色與特意留下的人工孤島及石頭孔隙
澎湖南方四島居民於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廣場合影留念
澎湖南方四島居民於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廣場合影留念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