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公園萬象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揭開竹筏港水道的前世面紗

作者: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竹筏港水道北起國賽港,南抵四草湖,為一全長20公里的水道,昔日因「竹筏」通行而得名。

竹筏港水道過往為民間集資開鑿的人工運河,並成為商業貿易運輸的重要命脈。這條曾乘載臺南府城興盛風光的要道,卻隨著河道航運功能衰退,及國際時空環境的改變,使得曾經的繁榮風華走向尾聲。

過去國賽港的位置(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過去國賽港的位置(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興起與繁盛 府城經貿往來要道

竹筏港水道興盛與衰落的故事,可從清領時期說起。道光3年(1823)的大風雨,使得原本北流的曾文溪改道南流,以及直流注入台江的新港溪改道南流,兩溪疏沙淤填台江,造成台江內海浮覆。在鹿耳門港口逐漸淤塞,港口機能喪失之時,位於台江北方家老灣一帶沙線,由曾文溪溪水沖積而成的新港灣「國賽港」隨之取代,並成為臺南府城郊商們的貿易新據點。然而,由於國賽港與府城的距離更為遙遠,要將貨品運送至府城途中需經過鹿耳門、四草湖、安平與五條港等處,使得貨品運輸之路更加輾轉與充滿變數。

當時掌握臺灣經貿大權的「府城三郊」為能維持航運暢通,及延續府城的政經貿易的大權地位,投入大量金錢與人力資源開鑿出「竹筏港水道」,成為臺灣史上少見的人工運河水道。此後,竹筏港水道便肩負著鹿耳門港淤塞後,與國際往來商務的重責大任。

然而,竹筏港水道開通後,即面臨人工運河須經常整修疏濬的問題,在年年所費不貲的費用支出之下,使得三郊公庫幾乎為之一空。因此便設立檢驗站,對於行駛於竹筏港水道的大小船隻徵收「竹棑仔通行費」,以作為日後疏通、修浚河道的經費來源。包含光緒12年〈1886〉6月,清廷在安平設置的釐金分局,以及光緒13年〈1887〉1月在竹筏港港道沿線的港仔寮設置分卡,收取釐金,並留下「釐金塭」此一地名。

疑似釐金局遺址所在處(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疑似釐金局遺址所在處(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竹筏港水道為府城帶來貨暢其流的便利,減少鹿耳門溪淤廢後對商業貿易的衝擊,但因國賽港商貿興盛繁榮的同時,肇致不少海盜覬覦,海盜在國賽港及附近海域搶劫商船的事件層出不窮,成為外商當時心頭的夢靨。這些海盜皆駕乘著輕便的竹筏於此地出沒,因此被稱為「竹筏仔賊」〈或竹棑仔賊〉,國賽港則也因而被西洋人形容為一處以海賊著名的部落。

滄海桑田 竹筏港水道的沒落

清末後,曾文溪屢次出現河道氾濫與改道,導致國賽港及竹筏港水道離不開河道淤塞的命運,而走向沒落。由於國賽港與竹筏港水道同屬古台江內海範圍,曾文溪上游所帶來的洪水與砂石,使得港道時常淤塞不通。受到港道淤積變幻無常的影響,以及隨著國際洋行的引入、郊商的沒落,與陸上交通的改善,再加上大船改停泊其他港口,相對使得竹筏港水運的重要性降低。

最終,竹筏港水道在昭和5年(1930),受到嘉南大圳儲水庫〈烏山頭水庫〉興建完成的影響,使得曾文溪失去足夠水量通行竹筏,而被日本政府公告廢止通行,竹筏港水道的風華歷史在此畫上句點。過往商船興盛往來的容貌已不復見,取代而之的是成為排水道溝渠的景貌,部分水道更成隱溪。以人工開鑿的竹筏港水道,仍敵不過大自然演變的力量,隨著水相萬千的溪流逐漸隱沒於歷史之中。

現存之一的台江竹筏港水道(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現存之一的台江竹筏港水道(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