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公園萬象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山海對峙下的空中走廊─清水斷崖

作者:國家公園電子報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行駛在一路蜿蜒的公路上,上有陡峭險峻的清水山東南大斷崖,斷崖之下則是浩瀚無垠的汪洋,這裡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唯一臨海的路段─「清水斷崖」。

位於國家公園東側的清水斷崖,一般所指是由立霧溪北岸的崇德以北至和平溪以南之間的斷層海岸,綿延約有21公里。陡峭山壁所形成的連綿山峰,以及汪洋萬頃的太平洋,山海與人文歷史的故事,編織出清水斷崖的壯麗詩篇。

清水斷崖上有陡峭險峻的斷崖,下有浩瀚無垠的汪洋(林茂耀攝)。
清水斷崖上有陡峭險峻的斷崖,下有浩瀚無垠的汪洋(林茂耀攝)

巨壁千仞 臺灣東部的天然屏障

清水斷崖的壯麗風景,主要由板塊運動的碰撞與隱沒所造就。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之下,便於板塊隱沒帶附近形成一道連綿不斷的海崖。在海平面之上,形成12千公尺高的山崖,幾近於垂直之姿拔地而起,其中最高的就是海拔2408公尺的清水山;海平面之下,斷崖也持續延伸至幾近於4千公尺的太平洋深海之中。

斷崖主要由綠色片岩、片麻岩與大理石所構成,由於其不易風化崩落的岩質地形,使得雄偉險峻的清水斷崖,千萬年來依然矗立在臺灣東海岸。然而陡峭的山壁對植物而言,無疑是個嚴峻的考驗,唯有具有堅韌生命力的灌木及岩生植物,才能在此艱困環境生生不息。另外,受到巨壁斷崖的地形影響,來自太平洋的水氣得以被高山地形所攔截,為此地帶來豐沛雨量,而長成蓊鬱蒼翠的森林風貌。其中處於最高處的清水山,更在地理與氣候條件的恩賜下,孕育出許多珍貴的特有種植物。

蘇花道歷史 遙想先人艱辛

依傍著清水斷崖的綺麗風景而建的蘇花公路,同樣具有一段悠遠歷史。從同治13年(1874)北路開通,開啟第一條官道從蘇澳翻過清水斷崖到花蓮的故事,此路是經歷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意識到臺灣東部防務的重要性所建,開鑿僅耗時4個半月完成,亦使清廷得以正式進入東部統治。

時間來到日本統治時期,其同樣也極力開築通往臺灣東部的道路。從大正14年(1925年)完成後僅能徒步的「東海徒步道」,到擴大路基、整理彎道,最終可通行車輛的「臨海道路」(1931年完工),成為一條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空中走廊

民國60年代則為了因應車流量的增加,由原先的兩處管制站,增設蘇澳、東澳、南澳、大濁水、新城、花蓮六個管制站。同時,通行車輛皆須結隊通行,會車與超車更是不被允許。這都是由於斷崖旁狹窄的路面,僅容得下一車通過,車窗外放眼即是深邃無垠的太平洋,使得蘇花公路上通行的車輛更顯得驚險。

然而隨著公路路面持續拓寬、雙線道的通行,以及管制站的廢除,直至民國76年和平至崇德段解除管制,以及民國791025日南澳至和平完成雙線通車,蘇花公路最終解除實施60年的交通管制。在雙向通車以及持續的道路改善後,如今行駛於蘇花公路的車流暢通無阻。

公路沿線可見幾個休憩賞景的好去處,像是匯德步道善用蘇花公路舊道,改闢為人車共用的景觀步道,並且設有「臺灣十景—清水斷崖」石碑及觀景臺,為絕佳清水斷崖眺景點。在海天一色以及山海對峙的壯麗景色之下,不僅可賞景,同時也能遙想著先人一路拓荒築路的艱辛。

海天一色以及山海對峙下的清水斷崖(林茂耀攝)。
海天一色以及山海對峙下的清水斷崖(林茂耀攝)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