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愛戀公園誌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市民參與─切薩皮克與俄亥俄運河國家史蹟公園

文:鄒欣樺
圖片:鄒欣樺

華盛頓素來以特區內的地景與建築聞名,在臺灣則較少人深究了解區內波多馬克河的歷史與馬里蘭州的淵源。事實上,在當地波多馬克河與其平行的切薩皮克和俄亥俄運河(英語:The Chesapeake and Ohio Canal,簡稱 C&O Canal),是當地居民心目中一等一的國家歷史公園,更是居民休閒、落實環境教育場域的重要場域。

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倡議「東岸與大湖區與俄亥俄河水道相連」的想法,由1825年的門羅總統提出切薩皮克和俄亥俄運河計畫,實踐該運河的開鑿用於運送美國他處礦藏至華盛頓。雖然立意良好,但是歷經南北戰爭與歷次洪害,最終荒廢沒落。其後歷經美國文資法等爭議,終於在1971年1月8日,由尼克森總統任內通過將運河指定為國家歷史公園,成為國家公園系統之一。其中喬治城源頭段為切薩皮克和俄亥俄運河國家歷史公園,中段則為大瀑布國家歷史公園(Great Falls National Park, Great Falls VA)。

原運河的寬度僅有18至25公尺寬,主要依靠小駁船通行,沿途設置74座的閘門作為調節水位使用,一旁則建有船閘屋(lock houses)作為看守員居住使用,運河兩旁則設有拉船路(Towpath),供馬兒拖行駁船前進。

公園內調節水位閘門
公園內調節水位閘門(鄒欣樺攝)
船閘屋
船閘屋(鄒欣樺攝)

成立切薩皮克和俄亥俄運河國家歷史公園後,入口處的遊客中心旁保留了閘門與小駁船,供遊客觀賞及作為歷史教育解說用途外,船閘屋則變成餐飲及旅館、遊客中心,原供馬兒行進的小路也搖身一變,成為供遊客、健行者及自行車騎乘者所使用的路徑。區內的休憩方式眾多,隨時可以看見登山、慢跑、泛舟、騎乘自行車、露營及健行者的身影,也因為鄰近華盛頓市區,而成為居民郊遊野餐的絕佳去處。

沿著拉船路前進,可連通至波多馬克大瀑布的木棧道,充分展現出無障礙設施的思維,輪椅使用者跟推著娃娃車的家長,都能輕易的進入。另外,在瀑布旁的平台,則為了讓遊客能更接近自然地形,將原有的岩石位置保留,讓遊客可清楚碰觸且觀察受河流切割後的石塊。

維吉尼亞州與馬里蘭州隔著波多馬克河相望,解說牌上也充分說明地理位置以及河道形成過程,步道兩旁的植物四季分明,替不同時節前往的遊客,提供多樣化的自然風貌。

波多馬克河
波多馬克河(鄒欣樺攝)。

切薩皮克和俄亥俄運河國家歷史公園境內歷史建物與遺址的保存,以及步道、木棧道的興修與環境維護,其實不全然由當地的國家公園管理處獨立執行,官方成立的非營利組織(Chesapeake & Ohio canal Trust )亦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

該組織在2007年成立,主要任務一為財務及人力的募資,二是運河教室的推動,在財務以及人力的募資方面,該組織主動向華盛頓當地的慈善組織或人民團體募捐及合作之外,更教導該運河的步道使用者、喜好者,如何自行發起小型的募款基金,在當地進行募款或志工募集活動,後續再藉由串連這些團體,共同替歷史建物與步道興修保存訂定計畫及投入。直到現在,仍有關懷當地的慈善基金會,主動發起運河沿線的清潔活動,號召居民一同撿拾垃圾,維持公園的整潔。

在運河教室的推動方面,國家歷史公園極為注重K-12教育(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相當於國內學前、幼稚園直到高中教育),核心思想與STEM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curricula)串聯,把國家公園場域變成戶外教室的一環,由退休老師和志工作為導師,提供周邊1百萬名受教學童學習機會,期望他們能夠成為國家公園的共同管理人,理解生活歷史、動植物及地理等自然及社會內涵。

國家公園的功能除了承載自然與歷史,當官方組織進一步輔導居民成為社區發起者,投入人力、物力,一同參與國家公園的軟硬體興修,同時讓周邊的學童自小參加及理解國家公園的重要性。透過居民參與,國家公園從重要地景及遺跡保存,成為居民的自豪、優越感象徵,更能向外界介紹及推廣當地的歷史風光,帶動更多人的投入,切薩皮克和俄亥俄運河國家歷史公園無疑地在長期管理方面,立下了一個相當良好的示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