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水
回首立霧溪流域
第1頁,共2頁
回首立霧溪流域
撰文/呂慧穎
約300年前太魯閣族人跨過了濁水溪流域與立霧溪流域的分水嶺,越過奇萊主山北峰進入了過去活躍於立霧溪流域之族群甚少涉足的高山峻嶺,宣告了由太魯閣族所建立的人文地景新紀元的開端,立霧溪流域生態的特殊性與族群的生活領域主動與被動的演替,構築了流域百年風景。
湍湍立霧溪
立霧溪出海口崇德地區,原名得其黎(Takki r i),日治時代譯為日語漢字「立霧」(Tatsukiri),二次大戰後除沿用「立霧」之名,而上游及支流亦由日語「立霧」音譯為「塔次基里」溪。
發源於合歡山、奇萊北峰之間的「塔次基里溪」,一路匯集托博闊溪、慈恩溪、瓦黑爾溪之後,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匯陶塞溪、小瓦黑爾溪與西卡拉罕溪三支流)交會,自此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隨後有荖西溪及砂卡礑溪匯入。向東奔流的過程中,蜿蜒穿越了三大地質區域:綠水以上的板岩、片岩區;綠水以下的變質石灰岩,也是知名的太魯閣峽谷所在;以及溪畔、砂卡礑溪的片麻岩、混合岩區。立霧溪流域的主、支流水文則反應出區域間的差異與特色。曲折行進了58.4公里後,立霧溪浩浩蕩蕩於新城北方注入太平洋,而溪口以北正是海岸美景震攝人心的清水斷崖。流域總面積共621平方公里,約占太魯閣國家公園2/3的流域面積,是維繫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的動脈。
從源頭到入海極短的水平距離中,海拔從合歡山與奇萊北峰之間3,000餘公尺,急降至的河口的海平面,河川平均坡度約為1/18(立霧溪主流坡降:源頭至托博闊1/12、托博闊至天祥1/21、天祥至溪畔1/40)。立霧溪山高水急、河濤拍岸讓西部河川相形失色;溪水純淨無瑕,少有污染,更羨煞多少西部平原上總是為河川水質而惴惴不安的人們。或許世外桃源最為讓人感動的,是掬起一把晶瑩無瑕的河水時那樣的單純。
- upper:大自然以水為刀,刻劃出行雲流水的線條,但水體中卻甚少有生物躲藏的空間(立霧溪慈母橋段)/林茂耀攝
- lower:立霧溪流域山系 /邱銘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