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大自然缺失症」

文/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副教授 陳惠美 、 編輯部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2014 年提出「健康公園與健康人群」(healthy parks healthy people)倡議,希望讓國家公園等公共土地成為通往實踐人類與地球健康的關鍵之門,作為扭轉現代人長期被高科技綑綁,所產生的諸多身心問題及對環境漠視的解方。2021 年,國家公園季刊將從促進人群健康的角度出發,以救救「大自然缺失症」為核心,藉由四季主題的引領,讓人們與國家公園中大自然美好的一切相知相遇,找回與環境的共感和健康平衡的身心。
現代文明病
現代人平均每天有高達85%的時間待在室內,3C 產品成為人們工作與休閒核心。親近大自然的時間越來越少,造成新世代族群生理與心理的感受越來越窄化,更衍生出各種身心發展的問題。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遊戲成癮症」納入精神疾病,在臺灣等亞洲國家, 網路成癮高風險族群比例甚至高於歐美國家。
疏離自然的後遺症
就在下一代跟自然界之間的連結陷入崩解之際,許多研究證實了自然體驗對於促進人類的心智、生理和靈性健康的重要性。芬蘭一份研究即指出,大自然提供孤寂感,能讓青少年澄澈心靈、釐清思緒並放鬆。
據此,美國兒童權益宣導人亦是暢銷作家李察.洛夫在2005 年出版《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提出「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一詞,意指長時期和自然疏離,可能導致大人與小孩出現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好奇心與想像力、憂鬱與焦慮情緒等身心失調問題,藉此呼籲自然體驗對於兒童發展的重要性。

自然是最佳良藥
親近自然是人類生俱來的天性,人類在長達數萬年的歲月中於大自然中採集、狩獵、農耕。工業革命後生活結構卻產生鉅變,都市化將人從自然抽離,逐漸失去與自然的連結。但短短兩百多年,人類大腦還來不及適應, 導致各種身心失調的產生。世界衛生組織亦歸納大量的科學研究,具體指出綠地與促進心理健康,降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發生率與死亡率間存在正相關。2007 年美國內政部即敦促各州簽署「讓兒童走向戶外」法案, 協助問題兒童長期戶外教學和休閒活動計畫,並將環境教育帶回課堂。
我們的國家公園也在架起人與自然之間橋樑的路上不斷努力,透過今年度季刊的四季主題,讓我們一同循著春天的蝶舞花香、夏季的海潮之聲、秋季的鳥蛙之鳴、冬季裡的熠熠星光,找到那扇重新進入自然的門,將「大自然缺失症」拋諸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