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1年三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GO 自然 GO 健康

孩子的未來, 在大自然中打底 - 兒童認知發展@國家公園

第1頁,共4頁

 

大自然是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無可取代的學習場域/過期牛奶 提供
大自然是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無可取代的學習場域/過期牛奶 提供

孩子的未來, 在大自然中打底 -兒童認知發展@國家公園

文/左美雲

澳洲的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於2019 年提出一項研究,證實造訪國家公園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減少醫療支出達到六兆美元;而正值身心發展關鍵時期0-12 歲的兒童,為發展認知系統,包括語文、社會、情緒及美感等各種能力,可藉由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等不同的感官體驗的刺激,達到快速成長的目的。

國家公園保留了特殊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的系統,不但是生態樂園, 也常是文化發展、歷史演進的匯聚之處;走進國家公園,就如同進入一座上帝打造的巨大學習殿堂。在殿堂裡,大自然就是導師,與導師對話將能促進他們身心的發展。

山與海的寬闊尺度能夠打開身體感官與眼界/自管處 提供
山與海的寬闊尺度能夠打開身體感官與眼界/自管處 提供

大人教不來的 讓自然來教

從事兒童自然生態教育十多年的李月綢,是荒野保護協會南部地區資深兒童自然生態課程教師,陪伴孩子在自然中對話,長年下來她觀察到,「在自然中長大的孩子,不知不覺會培養出獨立思考力,他們明白自己未來要什麼,這是大人想教但是教不來的。」

李月綢的人生故事也非常勵志。年輕時因家境緣故無力升學,國中畢業在工廠當女工,做著機械式的工作,後來進入幼保科,成為一名幼教老師,再因緣際會接觸到自然生態領域,從此投入自然觀察教學即使年逾60,陡峭山路走來不免氣喘噓噓,李月綢有時會對孩子喊出, 「等我,讓我喘一口氣。」仍然堅持不放棄,因為她真實目睹了大自然培養出澄澈心靈的力量,不是一般才藝活動所能取代。

「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就是到此一遊,孩子參加活動,只在意玩了什麼遊戲,好不好玩、有沒有趣,沒有任何感動,玩過就忘了,浪費時間。」李月綢深怕孩子入寶山空手而回。

她強調自己所帶領的自然觀察班是一種學習的課程,不是好玩的營隊。有時班上會出現一些經常參加營隊的孩子,心靜不下來,一直問要玩什麼遊戲,她只好以溫柔的口氣告訴他:「我不是團康葛格(哥哥),我是老師。」

參加的孩子像是自助旅行的背包客,後背包裡裝著筆記本、水和少許零用錢,謝絕父母陪同,靠著雙腳行走,有時搭乘捷運、坐渡輪, 或騎自行車,在高雄市山林之間流轉,壽山、旗津、半屏山都留下足跡;更有時,一行人搭乘火車,再轉搭公車越境到臺南,穿越台江國家公園、綠色隧道,聽故事、辨識植物,聆聽風,也和自己說話。

「我堅持慢行。因為慢才能感受大自然,有所感受,才能發自內心的疼惜大自然。」李月綢望向旗津的海岸,一字一句的吐出她的心聲, 旗津老街的人潮,在午後逐漸沸騰喧嘩。

半屏山上的珊瑚礁石灰岩塊讓人感受到時光千萬年的積累/ Peellden 提供(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CoralLime_on_ BanPingHill.jpg)
半屏山上的珊瑚礁石灰岩塊讓人感受到時光千萬年的積累/ Peellden 提供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CoralLime_on_ BanPingHill.jpg)

學習等待 感受變化

「自然是活的,不用設計也無法設計,只能做筆記,記錄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問起李月綢如何設計自然觀察班的課程,她這麼回答,頗有禪味。

但想來也是事實,春花秋月循環不息,看似規律,其實一直都在變化,時刻不同,你如何規定花幾時開,又怎能預定月如何圓,人們能做的只是以一顆卑微虔敬的心,等待,並且觀察。

走到哪,都有機會巧遇路過的動物,是孩子們最好的生命教育/自管處 提供
走到哪,都有機會巧遇路過的動物,是孩子們最好的生命教育/自管處 提供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