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學習路通向國家公園 - 社會教育與國家公園

人生學習路通向國家公園 -社會教育與國家公園
受訪者/屏南社區大學主任 葉培昱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資深解說員 林瓊瑤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前科學教育處主任 陳勇輝
文/張名榕
「這裡的地形,是因為雨水滲入土壤後與二氧化碳融合,變成酸性水溶解地層內的碳酸鈣質,才會形成石灰岩洞穴,接下來帶大家去看鐘乳石與石筍……」
「哇!導遊大哥講解得好清楚喔!」
「那當然,我可是考過半島解說員認證,解說品質有保證,一定會讓你們認識真正的恆春有多美!」

學員也毫不鬆懈,為取得認證努力/屏南社大 提供
在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有一門開課近二十年的「半島解說員」課程,透過嚴謹的系統化教學與實習、考試制度,至今已培育出252 名表現優異,取得正式認證的生態解說員,是國家公園與社會教育機構攜手合作的最佳典範。

社會教育的由來,是隨著臺灣從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終身學習」成為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關鍵,常見的終身學習機構包括圖書館、科博館、動物園、體育館、文化中心,及各式表演、展覽場館, 課程內容包羅萬象,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找到感興趣的項目學習, 而在自然資源豐沛的恆春半島, 「生態保育」便成為在地社會教育的重心。
2006年開辦的「半島解說員」課程,由屏南社區大學、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三方共同辦理,前者負責行政事項, 後兩者安排專業師資,多年來合作無間。屏南社區大學葉培昱主任指出,屏南社大原為屏東社區大學恆春分班,最初僅開設「恆春在地情」及「恆春民謠」兩班,前者即為「半島解說員」的前身。2007年改制為屏南社大後,調整「恆春在地情」課程內容,成立「半島解說員班」,是在地人耳熟能詳的熱門課程。
葉培昱指出課程的創立初衷,是希望在地居民了解半島資源的可貴之處,進而推動保育概念,「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也讓學員理解『永續』的概念,避免消耗自然資源, 轉而將它當成永續經濟財,用美好的環境吸引遊客,大家也可以好好賺錢過生活。」

與地方和解共生 迎接生態旅遊潮流
墾管處資深解說員林瓊瑤是最早的「恆春在地情」課程講師,也是「半島解說員」發起人之一。她指出恆春半島居民人口密度高,自古以來,許多在地人從事捕魚、打獵等活動,仰賴自然資源過生活,墾丁國家公園設立後,這些經濟行為通通遭到禁止,居民生活大受影響,常向國家公園發起抗爭,關係劍拔駑張,「當時居民甚至還戲稱國家公園、三軍聯訓基地還有核三廠為『恆春三害』。」
緊繃的關係直到2002年終於出現曙光,「當時國際間興起生態旅遊的潮流,臺灣也開始推動相關策略,希望扭轉居民的傳統觀念,說服他們若將自然資源作為休閒旅遊之用,會有更大的經濟產值與未來發展。」加上時任墾管處處長的施錦芳也非常認同要與居民合作、減少對立,進而催生「半島解說員」誕生。
師資安排上,考量到墾管處的保育人才,大多熟知動植物、鳥類、地形景觀等陸地保育知識, 較缺乏海洋保育人才,墾管處因此邀請同在恆春半島的海生館加入,並提供專業講師,兩大國家級機構聯手,師資陣容「包山包海」,課程也更加豐富完整。

海生館前科學教育處主任陳勇輝已參與課程規劃並授課多年,他認為學員了解在地生態環境後,會產生認同愛護之心,促進保育知識在社區內傳播發酵,甚至能教育外地來的親朋好友跨越地域限制,齊心守護恆春半島珍貴的自然環境,他也開心指出,隨著時間累積,課程成效與影響力與日俱增,「十幾年前,大家保育意識都不強,只有少少幾個人參加,現在每年報名人數都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