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負責任的遊憩者 ─拜訪山林的應對守則

文/李盈瑩
受訪者/東海大學景觀學系講師 歐雙磐
相對於平地與低海拔地區,中高海拔的生態環境敏感,地被植物的恢復力更為緩慢。
人類身為山林的外來者,入山前應建立哪些觀念?
在山林裡的食、住、行,又需注意哪些細節?
本篇將以無痕山林為主軸,探討山野活動的正確心態及舉措,共同守護山林的美好。

2018至2019年,每年約有1,700萬的出國人次,隨著疫情爆發以及2019年頒布山林解禁政策帶來的影響,國際旅遊人次大幅降低,國人對休閒遊憩的需求大量轉向國旅、山林步道,甚至跨足到國家公園境內的高山領域。
溫度低、菌相少,高山分解大不易!然而,中高海拔地區特殊的生態系統,在面對人為干擾時,是敏感、不易回復的。長年投入山野教育的歐雙磐就提及:「高山的溫度低、微生物菌相少,民眾隨手丟棄的果皮、菜渣,以及在過程中所產生的排遺,比起平地或低海拔山區,需要更漫長的時間才能順利分解。」
歐雙磐曾研究發表「登山者遊憩專門化程度與登山者類型偏好」,他觀察走入山林的登山者,無論是遊憩或從事研究,大致有一個階段性的成長歷程:從淺顯、帶點玩票性質的入門者,慢慢走向開始認真查閱資料的初級登山階段,更進一步的,就成為經常從事山野活動的深度愛好者。面對近年逐漸增加的登山民眾,為初次接觸登山活動的他們進行行前山野教育,是相當重要的事情。為避免民眾誤踩高山生態的地雷,歐雙磐以無痕山林作為出發點,分別從山林活動中的「行進」、「夜宿」、「炊事」三面向,分享一般民眾容易忽略的細節。


總想追求冒險、挑戰不凡,似乎是人類與生俱有的天性,有時撇開眼前的正路不走,偏要另闢一條貪快的捷徑。一般人以為這樣的行為無傷大雅,但其實當一條路徑被多人踩踏後,不僅是地被植物遭到踐踏,腳下的泥土也被日漸踩實,硬化的土層讓植物難以竄根。這對原本就身處低溫逆境,以及環境中缺乏有機腐植質的高山植物而言,辛苦的成長歷程又增添一道阻力。
早期的登山者,習慣替所屬的登山隊製作路標條,所到之處沿途綁繫,彷彿打卡般「到此一遊」,因而常出現單一樹上綁滿數十條路標條的窘境。其實,熱門的高山路線已有完善的指標系統,路跡十分明確,實在不需多此一舉。倘若行走於人跡罕至的探勘路線,需仰賴路標條提供導正與指引路線的功能,不妨選擇以天然材質製作,於去程時適時記號,回程時再一一拆解,避免留下原先不屬於山林的人造之物。更甚者,也可效法原住民獵人以疊石、綁繫草結的方式進行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