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3年三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封面故事

走在平衡索上的國家公園 - 如何實踐保育、服務與氣候調適

第1頁,共1頁

 

國家公園背負生態保育與提供服務的雙重責任/太管處 提供
國家公園背負生態保育與提供服務的雙重責任/太管處 提供

走在平衡索上的國家公園

如何實踐保育、服務與氣候調適

文/呂慧穎(樂愛以文字與畫面,爬梳人與人、人與自然對話中蘊含的經驗和智慧。)

受訪者/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宣汶、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技佐 徐育民、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環境維護課技士 鄭凱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遊憩服務課技士 藍智鴻、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環境維護課技士 許景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環境維護課課長 蔡孟哲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的加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IUCN)、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等國際組織皆不斷強調自然保護區的維繫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調適力和韌性的重要性。而管理者面對各種新興的挑戰,必須隨著思潮、技術方法的演進、環境條件的變化,不斷地作出決策取捨與滾動調整。本文將介紹美國《氣候變遷因應計畫》提供了簡明的步驟框架,協助管理者進行調適決策,另以濕地管理及國家公園山屋建置為例,了解如何權衡各種影響因素,在秉持自然生態保護初衷的前提下,做出經營管理的最適選擇。

美國國家公園署人員進行植被調查/ NPS Photo 提供
美國國家公園署人員進行植被調查/ NPS Photo 提供
德納利國家公園暨自然保護區致力於提供更多遊程,平衡淡旺季遊客量/ NPS Photo 提供
德納利國家公園暨自然保護區致力於提供更多遊程,平衡淡旺季遊客量/ NPS Photo 提供

美國國家公園署老字號打前鋒

美國國家公園署(National Park Service,USA)身為全球老字號的保護區管理組織,在2021 年與美國野生動物聯合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USA) 合作制定了《氣候變遷因應計畫》(Planning for Changing Climate),這份指南最重要的目的是協助公園管理者,思考制定未來氣候條件下的前瞻性目標,以及採取能夠適應各種環境條件的滾動式策略。

過去數十年間,多個美國國家公園陸續進行了關鍵性管理概念及措施的試運作,珍貴的階段性成果也納入到指南當中,作為其他國家公園思考氣候變化相關風險,以及因應衝擊的策略規劃提供重要的參考架構。

其中包括阿卡迪亞國家公園(Acadia National Park) 以2016~2040 年的極端氣候情境模擬,預測溫度震盪引發的乾濕季強降雨模式的改變,對於生態系統、基礎設施、野火頻度、訪客安全所造成的衝擊,用以規劃公園設施的強度和改善營運計畫。德納利國家公園暨自然保護區( 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使用氣候情景模擬做為冬季育樂計畫,以及園區基礎設施強度的制定參考,同時也用於平衡淡旺季遊客量、疏導過於集中在冬季的遊客量。

2021 年出版的《氣候變遷因應計畫》/ NPS Photo 提供
2021 年出版的《氣候變遷因應計畫》/ NPS Photo 提供
大彎國家公園內的奇索斯山脈/ NPS Photo 提供
大彎國家公園內的奇索斯山脈/ NPS Photo 提供

大彎國家公園(Big Bend National Park)則根據當地氣候預測進行儲水等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以奇索斯山脈(Chisos Mountains)區域降雨與當地最重要水源橡樹泉(Oak Spring)流量間的關聯性為例,透過氣候模型進行降雨「最佳情境」以及「最壞情境」模擬,來估計橡樹泉未來流量的變化,並做好儲水及供水設施的建置與準備。

為了讓所屬的國家公園及保護區能夠更為迅速地制定氣候變遷調適策略,《氣候變遷因應計畫》制定了簡明的6 步驟框架,每個步驟各有相應的檢核內容,6 個步驟形成滾動式調整的回饋循環。美國國家公園署認為,面對氣候變遷仍有太多的未知數,我們所能做的是隨著新情況的出現,主動根據不斷變化的條件和忠實的紀錄,滾動式調整保護國家公園資源的決策和各項設施,「邊做邊學」是現階段能做的,也是最負責任的態度。

大彎國家公園繪製的奇索斯山脈與橡樹泉之管道圖(局部)/ NPS Photo 提供
大彎國家公園繪製的奇索斯山脈與橡樹泉之管道圖(局部)/ NPS Photo 提供
透過圖卡思考並歸納問題、目標及解決方向/ NPS Photo 提供
透過圖卡思考並歸納問題、目標及解決方向/ NPS Photo 提供

健康的生態系是全球氣候變遷的重要解方

在第26 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 所締結的《格拉斯哥氣候盟約》(Glasgow Climate Pact)中, 提到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以下簡稱NbS)是復育自然的重要手段,國際亦紛紛強調自然生態系統可以協助達成氣候變遷調適、淨零碳排等重要目標,森林碳匯及藍碳(海洋碳匯)也再次成為熱門的討論主題。健康的濕地本就擁有碳匯能力,因此成為當前全球減碳目標下的關鍵角色,各種以NbS 名義提出的增加濕地碳匯策略被提出討論,其中也包括了種植紅樹林等方案。

陳宣汶認為,在引入任何管理手段之前,應該要釐清NbS 的核心精神。根據IUCN 的定義:NbS 是利用自然和健康生態系統的力量來保護人類、優化基礎設施並維護穩定和生物多樣性的未來。當中整合了生態系為本的管理(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以及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兩大概念,藉由保存生物多樣性,妥善維繫生態系統生產、調節、支持等功能的健全性,並且使其在自然運行的情形下將生態系服務效益最大化,來協助我們解決包括生物多樣性減損,甚至是氣候變遷等問題與挑戰。

因此,維繫藍碳功能首要工作,應該是全力保存全球不斷消逝的自然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而對於因為人為介入而產生退化或損害的濕地,以師法自然的方式(如生態工法)予以復原,但這一切必須奠基在保育與恢復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之下。

《氣候變遷因應計畫》指南6 步驟
《氣候變遷因應計畫》指南6 步驟

生態復育(restoration)的工作,往往缺乏現地完整的生態歷史資料,因此必須藉助諸如生態與生物、物理化學指標,作為檢視生態功能是否改善或恢復。

以香山濕地為例,因為棲息於泥灘地的臺灣招潮蟹數量急遽減少,經學者介入調查後發現,人為引入的紅樹林擴張,導致泥灘地陸化以及濕地底質的改變;水體交換變差,也進而影響整個底棲生態環境,甚至透過食物鏈效應,繼而影響水鳥生態、危及濕地生物多樣性。此時,以人為管理方式介入疏伐紅樹林後,就能以臺灣招潮蟹族群數量、灘地底質粒徑、底棲生物豐富度等為指標,持續監測濕地是否朝較為健康的方向改善,就能知道疏伐紅樹林的措施是否恰當。

由上述例子更可了解到建置基礎生態資料庫的重要性,以過去生態調查資料為基準,才能據以制定經營管理的策略,並且進行成效的比對。

陳宣汶認為過去十幾年來臺灣勤勤懇懇累積相當豐富的生態調查資料,若將每個單一物種、單項物化資料視為一個點,下一步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將點狀資料進行線、面的整合串聯。例如底質顆粒如何影響底棲生物的組成和數量變化,又如何進一步影響食物鏈中的其他生物。

另外,也應該再強化有關生態服務功能的系統性分析,如濕地生態系中的營養循環以及二氧化碳的收支等。而這些都仰賴跨學門、跨領域間人才的交流與合作。

尤其在社會生態系(Social Ecological System)觀念提出後,認為生態系的管理不能將「人」排除在外,利益關係人的利用行為、文化習性亦是生態運作的一部分,因此自然環境的管理必須整合自然和社會人文系統的知識與方法。而NbS 強調環境的公平與正義、利益關係人的共同治理機制,注重在地傳統生態智慧與創新科技的融合,也與《濕地保育法》中「明智利用」的目標不謀而合。

濕地生物的增減是監測濕地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台管處 提供(李榮祥 攝)
濕地生物的增減是監測濕地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台管處 提供(李榮祥 攝)
健康的濕地具有充分碳匯能力/劉淑瑛 提供
健康的濕地具有充分碳匯能力/劉淑瑛 提供
人的利用亦是社會生態系的一環/台管處 提供
人的利用亦是社會生態系的一環/台管處 提供

臺灣國家公園50 年奠基後

國土的經營管理,仰賴觀念的與時俱進,更需要法令的綱舉目張,早在濕地保育法等國土三法制定之前,於1972 年我國即公布了「國家公園法」,至2022年屆滿50 年。透過國家公園計畫架構,進行國家公園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經營管理、保育研究、生態工程、解說教育與夥伴關係等工作,在此間奠定下穩固基礎。過去在面對各種保育與開發的衝突中,國家公園堅守住了保護自然資源的角色,但未來仍舊充滿挑戰,尤其在現階段思潮下,人們期待重新融入自然,國家公園也相對被社會賦予承擔更多強化人與自然關係的任務。

2019 年10 月21 日行政院宣布開放山林後,國家公園已做好準備面對遊憩以及登山族群在組成、能力上的新分佈型態;但出人意料之外的是2019 年底起全球各地Covid-19 疫情的爆發,各國出入國境的管制,致使過去國外旅遊人次轉為由國內吸收,尤其是以戶外空間與自然體驗為主的遊憩據點,更在社交安全距離的考量下,成為國民旅遊的優先選擇。臺灣各個國家(自然)公園也在這波內需旅遊潮下,迎來歷年遊客人數的新高。

內政部營建署徐育民技佐指出,過去在嚴格的審查制度下,登山人口可能侷限在相對具有較高登山技術經驗及山林安全意識的族群,在開放山林政策之後,入園申請人數的增加,使得母數會朝向於一般性的常態分佈,因此,也發現2019~2022 年間山域事故比例增加的情形。國家公園管理處加強了現場勸導、行前輔導等管理措施,在硬體設備上也持續檢討和改善。山屋的建置與改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如何在提供更多登山安全協助上,同時堅守生態保護的初衷,管理者必須時時審慎權衡。

2020~2023 年國家公園中程發展計畫中,於2018 年即進行了山屋的全面盤點,一為提升山屋服務設施品質及舒適度,二為根據登山路線難易度及急難救助經驗判斷是否有增加庇護所的需求。根據各管理處提出之亮點路線(主要為一般大眾化路線)並且盤點既有的大(60 人以上)、中(25~60 人)、小型山屋(25 人以下)資源後,進行改善與興建必要性的分析,而後擬定相關規劃,包括既有建築拆除重建、單純修繕、小幅增建,或者選址新建。

徐育民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鄭凱文技士分享到2021 最新完工的鋸東避難小屋當初選址的經驗。畢羊縱走路線,是畢祿山經鋸齒連峰縱走至羊頭山,被暱稱為七上八下的鋸齒連峰路線,挑戰性高,一般皆安排兩天行程。但在開放山林後選擇單攻的山友增加,傍晚受困山中的案件數也隨之上升,因此規劃新建避難山屋改變登山模式。原定於接近820 林道口的畢祿山水源地,在審議過程中,學者提出現地曾經調查到三種山椒魚,為了避免山屋建置對於生態棲地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故將地點改至最初選定的鋸山東峰前營地,讓計畫順利推展,也成就了一段物種保全的佳話。

採用有臺灣木材標章的國產木材打造的屏風避難山屋/太管處 提供
採用有臺灣木材標章的國產木材打造的屏風避難山屋/太管處 提供
磐石避難小屋的廁所/太管處 提供
磐石避難小屋的廁所/太管處 提供
南湖山屋(中型)的紅色屋頂帶給山友安心感/何小綠 攝
南湖山屋(中型)的紅色屋頂帶給山友安心感/何小綠 攝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蔡孟哲課長認為山屋建置,首先在選址上應該以「安全」為優先,不僅是環境和地質條件上的穩定性,更要在滿足緊急避難需求、節省登山者體力的前提下,從登山路徑的距離考量山屋選址,亦不能偏離登山步道太遠;在材料的選擇上可朝向輕量化但要有足夠的耐候性;採用的組裝工法要具有普遍性,避免因施工人員技術而影響品質。

他也提到,許多環保的概念都需要依據山屋個別狀況進行考量,如山屋建築材料的外觀和質感經常會被期待要融入自然環境,但以南二段山屋為例,屋頂顏色幾乎皆為紅色系,在森林環境中或許顯得突兀,但是在長距離的登山路線中,遠遠就能夠看到庇護所,可以給予登山者相當大的心理慰藉;此外,環保建材注重循環再利用,但在部分情況下,降低維護管理頻度比循環再利用更為重要,反而能夠真正達到減碳環保的目的。

山屋建置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新建搬運和維護管理的運補,因此在高山的嚴峻天候下,能有舒適安全的山屋提供庇護,是幸福之事。在能源、水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國家公園努力提升山屋的服務品質,希望山友能遵守山屋的使用原則,在使用後回歸原狀,以延長山屋的使用年限,也是真正身體力行減碳行動。

不同思考,一樣環保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許景祺技士分享油婆蘭、瓢簞避難山屋鋼骨、鋁架支撐結構,外包鋼板貼皮,在建材的使用上與20 年前的山屋並無太大差異,這些建材經過多年使用評估,在山區環境中具有極佳的耐候性和耐用性,可將維護管理頻度降到最低;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山屋保暖性材料、設備節能等都有很大的進步,因此在舒適度上可以獲得提升。

鄭凱文則分享鋸東避難小屋主體採用中空鋼方管結構,屋頂及牆面為耐候帆布,有效的降低山屋建材的總重,在新建運輸的過程發揮很大的作用。而耐候帆布為國家公園山屋首度採用的新材料,未來也能分析其實際使用狀況,增加科技建材的選擇。屏風避難山屋則採用有臺灣木材標章且無塗佈的國產木材,主要是希望減少塗料對於環境生態的影響,木材也能就地回歸自然。

鋼骨、鋁架結構避難山屋歷久不變/雪管處 提供
鋼骨、鋁架結構避難山屋歷久不變/雪管處 提供
鋼骨、鋁架結構避難山屋歷久不變/雪管處 提供
鋼骨、鋁架結構避難山屋歷久不變/雪管處 提供
鋼骨、鋁架結構避難山屋歷久不變/雪管處 提供
鋼骨、鋁架結構避難山屋歷久不變/雪管處 提供
鋼骨、鋁架結構避難山屋歷久不變/雪管處 提供
鋼骨、鋁架結構避難山屋歷久不變/雪管處 提供
鋼骨、鋁架結構避難山屋歷久不變/雪管處 提供
鋼骨、鋁架結構避難山屋歷久不變/雪管處 提供

築山屋大不易,陸空各方來相助

上一階段的山屋建置約在20 年前,時隔多年再啟山屋新建作業,建材搬運仍是最 大的限制因素。且如今臺灣已無民間單位進行高山高空吊掛作業,使得建置工作難 上加難。

太魯閣國家公園屏風避難山屋,因為登山路線距離較短,加上山屋主體建材的輕量化,因此可以採用人工背負的方式,但含廁所建材總重:18.5 噸(背工約740 人次);鋸東避難小屋含廁所建材總重:5.5 噸(背工約220 人次),仍出動了960 人次運送。但接下來奇萊東稜三間避難小屋的新建,一般步行時間為7 天的登山路線,人員步行背負的重量僅能負荷生命所需,無法採用人工搬運建材方式。

幸有雪霸國家公園油婆蘭、瓢簞山屋建置在前,由內政部營建署請求協調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進行高空吊掛作業支援,也特別感謝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協助進行員工及組裝承商作業人員專業訓練,玉山、太魯閣、雪霸國家公園等相關人員皆積極參與訓練。從起降地點選擇、建材打包、運送路線,現地拆卸及作業空間等等,逐一詳細確認。

油婆蘭山屋在2021 年8 月1 日至5 日以黑鷹直升機展開吊掛作業共30 趟次,運載總重約25 噸,三個高山型國家公園人員相互支援,在空總和陸特部的鼎力相助下完成史無前例的跨單位協作。奇萊東稜避難小屋的建置也在此後順利推進中。

一間小型山屋的資材需數十趟次才能運送完成/太管處 提供
一間小型山屋的資材需數十趟次才能運送完成/太管處 提供
吊掛過程考驗眾人的膽識和默契/太管處 提供
吊掛過程考驗眾人的膽識和默契/太管處 提供

歐盟NbS 效益評估指南手冊

針對如何透過自然解方處理有關氣候、水資源、生態環境與城鄉永續發展等各種挑戰,歐盟於手冊中提供12 項評估指標如下:

1. 氣候復原力

2. 水管理

3. 自然和氣候的危害

4. 綠地管理

5. 提高生物多樣性

6. 空氣品質

7. 地方再生

8. 城市永續轉型知識和社會能力建構

9. 參與式規劃和治理

10. 社會正義和社會凝聚力

11. 健康和福祉

12. 新的經濟機會和綠色工作

(欲了解各指標的定義及詳細內容可掃描QRcode)

歐盟NbS 方法學|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臺
歐盟NbS 方法學|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臺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