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3年三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零距離看世界

全球升溫下的高山生態保育 - 國際山區綜合發展中心(ICIMOD)

第1頁,共1頁
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孕育眾多生命
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孕育眾多生命

全球升溫下的高山生態保育

國際山區綜合發展中心(ICIMOD)

文/陳韋宏

圖/國際山區綜合發展中心(ICIMOD)

我們把大氣圈當作垃圾場,想都沒想就把工業革命的廢碳一古腦兒地倒上去,其所提升的溫室氣體濃度,已到了危及整個生物圈的程度。⸺《半個地球》 愛德華・威爾森

全球暖化對我們所帶來的衝擊是什麼?是北極融冰?還是海平面上升?

平均氣溫提升1 至2° C,聽起來好像就只是變熱或變暖的差異,但事實上暖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並不只是感覺上的天氣變熱而已,真正會衝擊生活的是極端天氣的發生率提升,像是颱風、強降雨、高溫熱浪等劇烈的天氣現象,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2022 年2 月提出第六期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中不僅強調暖化將提升高風險的氣象發生,也點出這樣的衝擊已影響全球近一半的人,而且當平均氣溫提升超過1.5° C 後,可能造成生態環境較脆弱與敏感區域發生不可逆的衝擊與影響。

人與動物皆仰賴此地區自然資源維生
人與動物皆仰賴此地區自然資源維生

多元生命 共享山域

對暖化極為敏感的地區,除了寒冷的極地外,莫過於高山了。世界知名的高山地區⸺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The Hindu Kush Himalayan region,HKH)幅員廣袤,西起阿富汗,東至緬甸,還橫跨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尼泊爾、不丹和孟加拉國,這片山脈群綿延3,500 多公里長。不僅有著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還是亞洲十大河流的發源地,這些河流穿越山地緩緩流向平原,為近20 億人口提供重要的生活用水,也灌溉廣闊的農田、林地,孕育餵養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糧食與天然資源。

除了水資源,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的人文與生態也相當豐富與獨特。區域內居住超過1 千多個不同民族,各自擁有常用的農作物、野生動植物,以及特有的傳統知識與風俗習慣,造就出多元的獨有文化。而海拔範圍由500 公尺至8,000 公尺的多變地勢,讓植物相也十分多元,從亞熱帶闊葉林、高山針葉林、高山草原,一直到長年積雪的冰川,在如此獨特的氣候與環境條件下,不但棲息眾多物種,也演化出許多特有物種。在氣候與環境的屏障下,這些物種難以自然向外擴張,因此這片地區就成為這些物種的重要棲息地,使得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之一。

在如此特別的地區裡,還有著一個跨國界、跨政府、跨領域的國際機構在此地肩負守護之責,各國不僅共享這片山域的知識與資訊,也共同研究與發展這片山域,透過提出實質的政策方針,來解決這片廣袤山地上的民生與生態環境問題,並致力於提供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的人民在保有健全良好的山區環境中,享有著更好的生活福祉,此一獨特的機構就是「國際山區綜合發展中心(ICIMOD)」。

來自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的水源灌溉下游農田
來自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的水源灌溉下游農田
低海拔的闊葉林
低海拔的闊葉林

國際山區綜合發展中心(ICIMOD)

於1974 年德國國際發展基金會主辦的山域環境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提出成立一個機構來協助、促進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友善生態發展的構想。歷經多方討論後,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瑞士、德國政府出資協助,尼泊爾政府主辦此機構,隨後這一國際機構的相關法律依據、章程也逐漸完備。在多年努力下,發展中心總部於1983 年12 月在尼泊爾拉利特普爾正式成立啟動,並將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HKH)範圍內的阿富汗、孟加拉、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等8 個國家,定為區域成員國;發展中心的最高管理部門是由8 位區域成員國代表與支持小組的7 位獨立理事組成的15 人理事會。

長年積雪的山頭
長年積雪的山頭

區域計畫追趕大環境變化

由於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地的地廣且地勢變化大,自然資源豐富、生態與文化多樣,隸屬於多個國家,遭遇到的問題也相當複雜。為了長遠守護此地區並推動地區長期發展,機構有一項長期執行的《區域計畫》,計畫包含六個主題面向:適應力與韌性的建構、跨境地景、流域與冰雪、大氣圈、山域環境資訊系統、山域知識與行動網路,透過解決這六個不同的面向的問題,來達成自然生態與人民生活永續。

雖然《區域計畫》不斷發表新的成果與各種成效,但處於世界之巔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面臨到氣候變遷所帶來更快、更強烈的衝擊。根據發展中心所提出的研究報告顯示,當全球升溫2° C 以上,將造成這片山域的冰川體積縮減一半,這將影響著亞洲地區河流與水源的穩定性,也間接影響到十億人口的用水問題,而這片山域的水源涵養不足,更會對當地的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帶來極大挑戰。自西元1500 年以來,這地區就已經有將近7 到8 成的原始棲地消失,而推估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區到本世紀末,更有四分之一的特有物種會消失。

因為人為的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讓這地區受到境內與境外的污染源影響,影響空氣品質,也會落在冰川與河水流域污染水源。沉積在冰川上的黑碳微粒與灰塵,更加速了冰雪的融化。這些還不包含伴隨著暖化而來的極端天氣事件,不只會導致自然與人為環境的破壞,還可能改變原有的季風模式和降雨,影響當地農業生產。

上述的環境問題,對此地區的未來發展影響深遠,而目前既有的解決方案,不足以應對這些風險,也無法有效減緩環境將帶來的衝擊。因此,發展中心在40周年之際,提出一個新的戰略目標,打造一個更永續、更具韌性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域。

來自城市的污染隨空氣飄散至山域
來自城市的污染隨空氣飄散至山域
協助各民族提升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協助各民族提升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區域計畫》(Regional Programmes)

區域計畫是發展中心一項重要長期計畫,6 個面向的具體工作及分工的重點如下:

• 適應力與韌性的建構:提升此地區各民族面對氣候變遷影響的適應力,並加強面對氣候衝擊時的社會、環境、經濟韌性。

• 跨境地景:指的是打破國境疆域、以生態系的功能完整性來定義的景觀,並制定出合理的規範,來實現自然環境的保護與永續利用。

• 流域與冰雪:由於此地區是亞洲地區的重要水源地,而水也是萬物賴以維生的重要資源,流動的河水與固態的冰雪都是水資源的一種形式,如何管理水資源問題是這一項目的重點。

• 大氣圈:關注另一項影響萬物的重要資源⸺空氣。近十年來這片山域受到境內外的污染源影響,空氣品質快速惡化,如何改變區域內人民生活與遏止境外所產生的空汙,就涵蓋在這一項目中。

• 山域環境資訊系統:由於這片區域地廣且地形變化多,藉由衛星遙測技術與智慧型移動裝置的普及,讓農業與天氣預報,以及導航服務有所提升,造福區域內人民。

• 山域知識與行動網路:透過網路的普及,可以讓大學與研究機構的知識更加容易傳播與共享,促進運用科學知識的解決環境問題,也促進區域與國際間的合作。

跨國境攜手合作才能完整守護全域環境
跨國境攜手合作才能完整守護全域環境

滾動式修正的活戰略

由於傳統的策略與計畫方案多半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來制定,修正與調整上也較不及時,面對變化迅速又棘手的環境問題時,總是像在後面追著問題跑,且越離越遠,為了打破這樣的困境,發展中心提出新的戰略目標命名為《2030 移山》(Moving Mountains),「移」係指新的戰略能及時有效的監測、評估與修正,從過去失敗與成功的案例中吸取經驗,持續學習新的方法,滾動式修正策略,制定出能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方案,達到戰略中為山為人的最終目標。

在新的戰略規劃中,提到該地區正面對氣候變遷、污染、生物多樣性流失三大威脅,並為此分出四個專業領域來長期努力── (1) 降低風險與提升適應:加強生活環境的安全和社會經濟的保障;(2) 空氣品質:減少有害物質對健康的影響,同時也確保的共同利益的減損;(3) 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健康:恢復自然景觀和維持生態系的服務功能;(4) 綠山經濟:促進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並維護轉型時的正義。

最後也提及要實踐此一戰略目標,只靠發展中心的一己之力遠遠不夠,還需透過夥伴合作才能完成如此多元且繁雜的資料管理與分析工作。監測與分析的結果更需要轉換成能落實執行的政策,因此不僅需要技術合作的夥伴、各資料庫的節點機構參與,更需要8個區域成員國的工作小組共同來努力達成。

臺灣山域的海拔高度,雖然不如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但也有著多元的生態棲地,養育著許多特有生物,面對氣候變遷為高山環境帶來的威脅,我們是否也能找出對策,制定出一套「活」的策略?

水資源的管理是此區域重要挑戰
水資源的管理是此區域重要挑戰
鼓勵農民轉向友善耕作
鼓勵農民轉向友善耕作
積極修正戰略解決環境問題,不只為山也為人
積極修正戰略解決環境問題,不只為山也為人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