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扮演的角色

國家公園是我國最重要的一種保護區。在目前劃設的九座國家公園,其陸域面積為 307,772.14 公頃,海域面積為 368,700.04 公頃,總劃設面積共為 676,472.18 公頃,約佔台灣全島面積之 8.5%,且劃分的生態保護區與特別景觀區佔了國家公園一半以上的面積,乃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之精華地帶,孕育多樣化的生物資源,提供完整的域內保護機制。
國家公園設有管理處,內有國家公園警察,非經申請許可,不能進入生態保護區,對於狩獵或棲地破壞等行為之管制較其它類型的保護區嚴格。因此,國家公園提供生態系穩定的發展,以及瀕危物種及特有動植物復原的機會。在過去難得一見的瀕危物種,如今也較為易見,以台灣梅花鹿為例,墾丁國家公園自 1984 年推廣台灣梅花鹿復育研究計畫,於 1986 年自圓山動物園引進 22 頭梅花鹿種源,迄今共復育梅花鹿約 300 餘頭,並進行了三次野放活動共野放 50 頭,經調查野外自然環境中估計約超過 80 頭梅花鹿,且仍持續進行本項梅花鹿復育工作,定期野外族群調查,以使梅花鹿真正回歸及棲息於大自然間。其它瀕危物種也有類似的復育情況,足見國家公園的成立,對野生物棲地的維護,發揮了重要的功能。國際重量級保育人士珍古德女士便曾數次參訪國家公園,讚揭我國在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上的成果;1997 年,海南島國家森林公園的建設單位也透過亞洲開發銀行指名要以台灣為觀摩對象;IUCN 世界保護區委員會(WCPA)曾在台灣召開第四屆東亞保護區國際大會,證明我國國家公園的成就,已被世界肯定。
此外,二十多年來,國家公園管理單位支持的國家公園資源調查及研究的項目超過六百件,研究範圍含涵蓋自然、人文資源及環境監測。由於保護區棲地保護完善,也吸引了其它單位來國家公園從事研究,例如國科會的長期生態研究者便選定了墾丁國家公園的南仁山區與玉山國家公園的塔塔加山區進行長期生態監測。提升了我國生物科學研究水準也間接有助於我國對生物多樣性維護的能力。
各個國家公園設立的教育解說中心,在生物多樣性保育教育的推廣成效,更是有目共賭。而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正在協助推動成立「IUCN / WCPA / EA 環境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對提升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國際形象,貢獻至偉。換言之,成立國家公園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育、教育與研究上,均有莫大的貢獻。發展生態旅遊不單只是以當地自然與人文資源的多寡來決定,同時也考慮所有發生的可能性,事前全盤規劃,耐心溝通協調,長期經營管理,讓台灣永遠青山常在、綠水常流,人與自然、傳統與現在共遊同生,永生永世經營發展。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是在 1986 年才被提出,為生物的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的簡稱,最早是指對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真菌及微生物物種種類的清查。此後,生物多樣性在學術上的定義被擴充及所有生態系中活生物體的變異性,它涵蓋了所有從基因、個體、族群、物種、群集、生態系到地景等各種層次的生命型式。另外,廣泛定義上亦指各式各樣的生命相互依賴著複雜、緊密而脆弱的關係,生活在不同形式的人文及自然系統中,也就是人和萬物生生不息在地球的生物圈共榮共存。而生物多樣性本身具有生態與經濟、科學與教育、文化、倫理與美學等價值。
生物多樣性工作是 21 世紀全球重大議題之一,亦是人類永續發展之基礎。根據研究估計,全球生物多樣性正處於快速喪失之趨勢,生物物種正以一百至一千倍的速率逐漸滅絕消失,人口以及資源消耗的增加,加以污染的結果、地球的暖化以及外來物種的引進,生物多樣性的危機今日已經成為人類應面對的現實。為引起全球的重視及解決此重大問題,1992 年 6 月在「地球高峰會議」之後,迄今已有 180 個國家先後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積極展開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的相關工作,為全球最大的公約組織。
我國目前尚非「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依照該公約的規範,各國對其國內的生物資源擁有主權,也有責任保育該國的生物多樣性,鼓勵以永續的方式利用其生物資源,達成保育全球生物多樣性及促進人類永續發展之目標。臺灣生物資源相當豐富,概估全島的生物約 15 萬種,佔全球物種數的百分之 1.5。臺灣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跨亞熱帶與熱帶,有多樣性的棲地與生態系,是全球生物資源的重鎮,也是持續我國經濟發展、追求全民優質生活環境與長遠利益的基礎保障。生物多樣性工作包括保育、永續利用與公平互惠三大項,故涉及的範圍包括經濟產業的發展、社會文化的延承、政策與法規的擬定,以及制度、組織、教育及研究等多層面,為全國性的統合工作。生物多樣性工作在國內應由行政院作縱向指揮,各部會作橫向聯繫與配合,以及民間的認知及充分參與,在國際應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上之經驗交流及發展合作。
國家公園為生物多樣性做了哪些努力?
內政部營建署及各國家公園管理處辦理瀕危物種保育成果調查表
一、保育措施及成果
- 瀕危物種中文名稱
- 遊隼、黃鸝、林鵰
-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墾丁
- 保育措施及成果
-
壹、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 1984 年成立以來,每年均邀集賞鳥人士及鳥會社團支援調查人力,進行園區的全面鳥類調查,為求資料完整,減少鳥種紀錄遺漏,所以選擇園區鳥類種類較多且穩定的冬季進行「新年鳥類調查」,調查共有 7 個調查區、15條調查線。
針對園區內瀕危之三種鳥類保育的策略及措施如下:
(一) 培育年輕世代及保育宣導:辦理小小解說員(國小學生)培訓計畫及志工(大學生及社會人士)招訓,將鳥類保育/候鳥保育概念推廣至不同的年齡層。每年10月在滿州辦理「琅嶠鷹季」活動,宣導鳥類保育之重要性並帶領民眾領略鳥類之美。
(二) 查緝非法狩獵活動:管理處與保安警察隊第七大隊第八分隊定期進行保育巡查作業,預防不法情事發生。
(三) 進行長期監測,掌握園區物種族群數量:每年賡續辦理「新年鳥類調查」及「過境猛禽族群數量調查」,進行物種族群數量長期監測工作。
- 瀕危物種中文名稱
- 臺灣黑熊
-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玉山、太魯閣、雪霸
- 保育措施及成果
-
壹、內政部營建署
依據100年12月28日內政部營建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101年度重要工作報告暨102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先期預審會議鈞長指示事項辦理國家公園臺灣特有種跨域整合研究工作坊。工作坊分別以黑熊及水鹿為討論主題。請玉管處及太管處分別擬定「國家公園臺灣黑熊保育工作執行計畫(102~116年)及「國家公園臺灣水鹿保育工作執行計畫(102~116年)」,做為未來國家公園跨域整合之建議。
貳、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該處自85年成立「臺灣黑熊保育小組」以來,即開始與黃美秀教授等人投入臺灣黑熊的野外調查工作,累積許多野外第一手的調查資料,除了逐漸了解其生態習性外,並戮力維護其棲息環境,後續並將相關的研究成果轉化並推廣相關保育教育、並依調查現況持續推動防盜獵的查緝工作。
一、研擬「臺灣黑熊保育計畫:105-108年」,相關具體成果如下:
(一)強化執法效能,查緝非法狩獵活動
105年由南安管理站依據本處保育巡查作業規範,每月執行園區保育巡查工作,由本處協商與保七總隊第六、第九大隊及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合作組成聯合查緝小組,不定期辦理臺灣黑熊聯合保育查緝工作。並於12月10日至12日沿著瓦拉米步道登山口至步道沿線螃蟹谷、佳心、黃麻至瓦拉米山屋等步道周邊及附近50公尺之獸徑,進行聯合巡查,一發現獵具立即拆除。
(二)透過保育宣導,改變社會大眾的保育態度和行為
- 學校教育宣導活動:配合本處每年到校服務機會,結合園區附近各級學校教學活動,運用本處開發之環境教育「熊愛玉山」教案,對園區周邊學校孩童進行黑熊生態知識、人熊遭遇以及保育觀念之傳達。105-106年在高雄市桃源區樟山國小及花蓮縣卓溪鄉卓樂國小共辦理4梯次臺灣黑熊保育到校服務。
- 運用志工及公民力量之參與提升保育效能:105年委託社團法人臺灣黑熊保育協會辦理「臺灣黑熊物種保育推廣計畫」,8月19日於本處、8月20日於中區環教中心、8月21日於高雄都會公園辦理3場臺灣黑熊科普系列講座,計255人參加。及10月30日、11月5-6日、11月13-14日辦理「有熊國野外調查活動營」至南安-佳心、楠溪林道辦理3場戶外體驗營活動,計62人參加。藉此教育志工、民眾了解臺灣黑熊保育現況與基本知識及人熊遭遇時之正確處置態度。並藉由戶外體驗營的辦理,讓民眾、志工更了解臺灣黑熊相關生態知識及保育困境。期許未來能運用志工人力協助園區保育巡守及解說宣導工作,遏止臺灣黑熊盜獵之不法行為暨依程序建立通報機制,並建立園區登山遊客之通報與監督機制,降低園區不法情事之發生。
(三)鼓勵部落產業轉型發展生態旅遊:101年至105年由本處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推動鄰近部落產業轉型,讓保育促進當地產業經濟,提高部落居民參與保育之意願:輔導鄰近投信義鄉東埔部落、高雄市桃源區梅山部落以及花蓮縣南安部落,並結合當地農會及民間企業玉山銀行、銀川永續農場資源,協助部落發展有機農業,103-105年並委託雲林科技大學推動東埔部落生態旅遊遊程,102年起每年與南安部落合作在瓦拉米步道辦理人文生態之旅活動,讓周邊部落因保護黑熊增加當地產業經濟。
(四)透過網際網路及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宣導
- 黑熊保育影片播放:105-106年配合本處發行之黑熊保育影片,及坊間臺灣黑熊或臺灣其他動物生態影片洽談版權播放事宜,於本處遊客中心播放或Youtube播放由本處製作每3~5 分鐘為一單元之黑熊保育、生態等解說影音檔如「玉山育熊」,採用資訊平臺散布方式,適時推廣本處臺灣黑熊保育成果及瓦拉米步道之人文與生態知識,提高民眾保育行動力。
- 臺灣黑熊出版品及宣導品製作:106年配合本處製作黑熊繪本及相關宣導品,應用於各項宣導活動,有助於民眾對黑熊之了解,進而關心黑熊保育議題並產生行動。
二、其他經營管理措施:
(一)105年委託臺灣保育協會辦理「臺灣黑熊物種保育推廣計畫」,並開發立體紙雕3000份、餐墊1000份及黑熊摺頁2000份之宣導品,目前摺頁放置於本處梅山、南安、排雲及塔塔加等各管理站,加強宣導遊客。另收集102年至105年間目擊黑熊紀錄28筆,及彙整臺灣黑熊相關之文獻和影音資料272篇,作為後續經營管理參考使用。另開發本處黑熊保育教育「臺灣黑熊與保育的迷思」簡報1份,作為本處志工及同仁對外到校服務加強宣導使用。
(二)因該處花蓮縣瓦拉米步道至大分地區,為臺灣黑熊活動主要範圍,本處在105年並採購熊鈴100個等分送管理站加強宣導遊客使用,並在南安管理站設置「黑熊通報表」讓目擊民眾填寫,監測人熊遭遇之狀況;另在佳心及瓦拉米山屋設置可上鎖的防熊儲物櫃及在瓦拉米步道口設置告示牌,加強宣導遊客妥善處理自身廚餘及垃圾問題,避免黑熊將廚餘與人類產生聯想,造成人熊衝突的事件發生。
參、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太魯閣國家公園亦為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重要一環,著眼於臺灣黑熊的整體保育需求,共同建構完整的臺灣黑熊生態學資訊,供日後保育和經營管理的政策參考。
針對臺灣黑熊保育具體的策略及措施如下:
- 一、於104年度辦理完成「太魯閣公路沿線青剛櫟族群分布與取用櫟實哺乳類動物自動監測」,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與黑熊食性最相關的青剛櫟族群,進行相關文獻搜集與野外的樣區調查,探討青剛櫟族群在環境梯度上的分布模式,並架設自動相機捕捉取食櫟實動物身影,以供保育措施制定參考。
- 二、研究發現:海拔和溫量指數是預測青剛櫟出現與否的潛在因子,透過機率圖的繪製顯示,青剛櫟在天祥以北的大沙溪、陶塞溪和小瓦黑爾溪流域,及以西的立霧溪流域有較高的出現機率。可作為推測黑熊最可能出現的潛在區域和取食對象之參考。
- 三、透過保育宣導,加強民眾保育意識。避免山友之不當行為影響臺灣黑熊之棲地。
- 四、強化執法效能,查緝非法捕捉行為:與警政單位等機關合作,加強保育巡查。
- 瀕危物種中文名稱
- 金絲蛇
-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陽明山
- 保育措施及成果
-
壹、根據民國76、97與103年之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計畫調查資料:
一、76年「陽明山國家公園兩棲和爬蟲之生態調查」中有2筆紀錄。
二、97年「陽明山國家公園陸域脊椎動物相調查(一)竹子山小觀音山地區」於內柑宅穿越線調查時有調查紀錄。
三、103年「陽明山國家公園兩棲類及爬蟲類生態資源調查」,則無目擊資料。
四、由於金絲蛇隱密性高、習性棲地不明且不易調查,為瞭解園區爬蟲類數量、分布,已規劃每5年進行專業調查,以瞭解各族群狀況。
- 瀕危物種中文名稱
- 林鵰
-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陽明山
- 保育措施及成果
- 據臺灣猛禽研究11:47-50,林鵰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園區自94年起開始有目擊紀錄,至今年「2017陽明山春季過境猛禽調查」為止,皆陸續有調查紀錄林鵰出沒於大屯山區,但族群數量不多。為瞭解本區猛禽數量,已執行長期監測計畫,瞭解族群情形。
- 瀕危物種中文名稱
- 遊隼
-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陽明山
- 保育措施及成果
- 陽明山國家公園園區自82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猛禽生活史及生態研究-日行性遷徙猛禽調查」起開始有目擊紀錄,至今年「2017陽明山春季過境猛禽調查」為止。為瞭解該區猛禽數量,已執行長期監測計畫,瞭解族群情形。
- 瀕危物種中文名稱
- 南湖山椒魚
-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太魯閣
- 保育措施及成果
-
壹、山椒魚為冰河孓遺生物,是受暖化影響最大的物種。由於近年來暖化的影響,高山氣候已逐漸改變,如氣溫升高、夏季變長、冬季變短、暴雨加劇、小雨變少等等皆可能影響山椒魚的生存。太魯閣國家公園分布有臺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及南湖山椒魚,是臺灣產山椒魚遺傳多樣性最高的區域。臺灣的山椒魚皆列名於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之中,且皆屬於瀕臨絕種等級,要制定良好而適合的保育經營管理作為,需完整生態資料。
貳、南湖山椒魚只分布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南湖中央尖區域,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有物種,已知的族群數量相當稀少。
參、針對南湖山椒魚保育具體的策略及措施如下:
一、105年度以山椒魚為指標物種辦理完成「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育類物種監測調查計畫」: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3種山椒魚分布與微棲地喜好、族群動態、遺傳結構及親緣關係等研究,供後續保育經營管理參考。
二、106年度雖因預算經費有限,未能以研究計畫方式執行,亦仍持續搜集相關資料。
三、規劃於107-108年辦理「太魯閣山椒魚棲地調查與族群遺傳結構研究」:預計進行系統研究外,輔與新的方法與分析技術,所得的研究結果除可以瞭解各個別山椒魚物種面臨的問題,後續研提經營保育策略並豐富解說教育的素材。
四、透過保育宣導,加強民眾保育意識。避免山友之不當行為影響山椒魚之棲地。
五、強化執法效能,查緝非法捕捉行為:與警政單位等機關合作,加強保育巡查。
- 瀕危物種中文名稱
- 楚南氏山椒魚
-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太魯閣
- 保育措施及成果
-
壹、楚南氏山椒魚目前發現僅分布在合歡山區、奇萊山區與能高北部南華山區一帶。也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有物種,現今已知的族群數量亦相當稀少。
貳、針對楚南氏山椒魚保育具體的策略及措施如下:
一、105年度以山椒魚為指標物種辦理完成「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育類物種監測調查計畫」: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三種山椒魚分布與微棲地喜好、族群動態、遺傳結構及親緣關係等研究,供後續保育經營管理參考。
二、106年度雖因預算經費有限,未能以研究計畫方式執行,亦仍持續搜集相關資料。
三、規劃於107-108年辦理「太魯閣山椒魚棲地調查與族群遺傳結構研究」:預計進行系統研究外,輔與新的方法與分析技術,所得的研究結果除可以瞭解各個別山椒魚物種面臨的問題,後續研提經營保育策略並豐富解說教育的素材。
四、透過保育宣導,加強民眾保育意識。避免山友之不當行為影響山椒魚之棲地。
五、強化執法效能,查緝非法捕捉行為:與警政單位等機關合作,加強保育巡查。
- 瀕危物種中文名稱
- 臺灣山椒魚
-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太魯閣、雪霸、玉山
- 保育措施及成果
-
壹、臺灣山椒魚在臺灣的分布較廣,包括了中央山脈中北部及雪山山脈,然而每個地點的族群量不多,且族群之間在體色上呈現極大的變異。
貳、臺灣山椒魚在太魯閣國家內零星分布,維持族群量不多且族群間體色變異很大的特色。
參、針對臺灣山椒魚保育具體的策略及措施如下:
一、105年度以山椒魚為指標物種辦理完成「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育類物種監測調查計畫」: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三種山椒魚分布與微棲地喜好、族群動態、遺傳結構及親緣關係等研究,供後續保育經營管理參考。
二、106年度雖因預算經費有限,未能以研究計畫方式執行,亦仍持續搜集相關資料。
三、規劃於107-108年辦理「太魯閣山椒魚棲地調查與族群遺傳結構研究」:預計進行系統研究外,輔與新的方法與分析技術,所得的研究結果除可以瞭解各個別山椒魚物種面臨的問題,後續研提經營保育策略並豐富解說教育的素材。
四、透過保育宣導,加強民眾保育意識。避免山友之不當行為影響山椒魚之棲地。
五、強化執法效能,查緝非法捕捉行為:與警政單位等機關合作,加強保育巡查。
- 瀕危物種中文名稱
- 櫻花鉤吻鮭
-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雪霸
- 保育措施及成果
-
壹、臺灣櫻花鉤吻鮭是臺灣地區特有亞種的陸封型鮭魚,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自81年成立即積極維護臺灣櫻花鉤吻鮭之生存,而其相關保育工作如辦理臺灣櫻花鉤吻鮭復育、協調武陵農場廢耕植樹、回收8.1公頃私有地並植樹等,並於1999年至2001年間,陸續完成高山溪4座防砂壩之壩體改善工程,並對壩體改善後之河道演變及棲地狀況進行多年之追蹤調查。經過研究顯示防砂壩之壩體改善工程對其族群生存發展有顯著功效,故雪霸處自2008年即進行壩體改善評估,決定壩體改善順序,並進行2年壩體改善水工模型試驗,同時結合2005年開始辦理之武陵地區溪流長期監測整合型計畫(2005-2013),進行壩體改善前之棲地及生物等之監測;於2011年5月完成七家灣溪一號壩改善工程。
貳、基於氣候變遷、七家灣溪承載量及鮭魚基因多樣性不足之因素,雪霸處2000年後即不再放流鮭魚於七家灣溪及高山溪,並於2006年後陸續將復育之鮭魚放流於臺灣櫻花鉤吻鮭之歷史棲地(大甲溪上游河川司界蘭溪、南湖溪、羅葉尾溪、志樂溪及樂山溪),冀望鮭魚能因環境不同的演變後,各條溪流的個體基因有些許變異,不至絕種,其中羅葉尾溪及樂山溪放流鮭魚已可自行成功繁殖下一代,2017年10月預定放流於合歡溪。
參、為了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在2000起至2004年,成功建立臺灣櫻花鉤吻鮭完全養殖技術,並解開臺灣櫻花鉤吻鮭每個階段的生活史。
肆、結合在地力量共同管理國寶魚,避免臺灣櫻花鉤吻鮭遭受人為電、網、釣、毒魚,以彌補公部門管理人力的不足;並透過共同保育瀕臨滅絕物種,建立政府和地方的管理平臺和溝通的橋樑,將護魚行動變成社區運動,希望從合作移地保育策略逐步討論思考高山農業轉型的就地保育。學術單位適時的提供社區居民保育教育及正確的保育觀念,並做為公部門和社區的諮詢機構和溝通潤滑劑。武陵地區環山社區國寶魚保育巡守隊成立已經10年,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擔任隊長,由部落長老擔任組長,並由部落遴選30名護魚隊員,執行護魚任務。相關工作包含協助鮭魚背負放流、歷史溪流巡護和保育宣導工作。另外,為保護游出國家公園範圍之外的鮭魚,亦利用社區集體意見,依據漁業法進行封溪護漁公告,全面保育國家公園範圍外之臺灣櫻花鉤吻鮭。南山社區亦在97年成立國寶魚保育巡守隊,負責巡查護管區域為宜蘭縣羅業尾溪。99年並促成南山及環山國小成立2支國寶魚小小巡守隊,保育理念從小作起。松茂社區也在100年成立保育巡守隊。
伍、透過環境教育法規劃執行的環境教育課程,本處目前已發展「鮭魚生態總動員」、「鮭魚Qulban」、「阿鮭的夢‧想」及「鮭魚-伊卡萬」等課程方案,透過關於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教育和為環境而教育等三面向的內涵,再由活動評量與學習單等活動,確實提升國人環境保護的行動力。
陸、生態資訊整合和環境教育平臺推廣與建置是保育、研究、教育臺灣櫻花鉤吻鮭的里程碑,亦是新的起點。目前已建置「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學習網」、「環境教育數位學習網」及4本有關臺灣櫻花鉤吻鮭保育與教育內容的電子書,引導與教化人們對其種群、棲地生態復育之環境關懷而實施的教育歷程;期望透過探索、瞭解、讚賞、迴響、連結等方式進行,有效提供民眾數位學習。
- 瀕危物種中文名稱
- 水獺
- 國家公園分布狀況
- 金門
- 保育措施及成果
-
壹、歐亞水獺是全球 13 種獺亞科動物之一,廣泛分布在歐大陸及許多近岸島嶼,但因受到棲地破壞、污染獵捕等威脅各數量與分布均大幅下降,在我國已名列「野生動物保育法」之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在台澎金馬及大陸沿海地區,歐亞水獺僅門有穩定族群,是故該地水獺之持續監測與保育對其在該區域內的存續極為重要。根據過往的資料,規劃族群調查之重點地區採集水獺排遺進行分子檢測,以追蹤族群狀況並與先前資料比較,同時規劃保育與棲地復之策略行動研商改善之可行性。
貳、重要發現:102-104年計劃於 23 處採樣點 採集了 222 管排遺樣本 ,同時也採集了過 去救傷 與死亡的水獺 組織與排遺 樣本 共 122 管,包括本年度所收集 到 5隻死亡個體 組織 及 3隻被拾獲並送往臺北市動物園收容之幼獸 的排遺 樣本, 扣除重複個體, 扣除重複個體, 本計畫共獲得 68 隻個體的遺傳資料。加上2001 -2006年已收集到 91 隻不同水獺個體的遺傳資料,總計在金門全區已累積 159 隻水獺個體的遺傳資料。
具體保育措施如下:
(一)營造友善棲地設施:陽明湖、黃龍潭、蘭湖架設人工階梯,並經紅外線相機監測後發現水獺活動,此設施可讓水獺能夠安全活動,降低水獺發生路殺的機率。
(二)設立紅外線自動監測網:本處於慈湖溼地周邊、雙鯉湖涵洞、太武池、龍陵湖、陽明湖、黃龍潭、蘭湖、瓊林水庫等處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因水獺為半水棲生物且具有固定領域標記行為,適合採用自動相機進行定點行為監測,以了解各熱點水獺出沒之生態行為觀察。
(三)生態保育宣導:
- 金門國家公園與金門縣政府、臺北市立動物園、農業委員會及特有生中心及在地團體不定期召開討論合作事項,包括建立救傷軟性野放區,水獺保育專業培訓,了解其食性及救傷緊急處理,合作清查水獺活動範圍等,以建立水獺保育平台。
- 104年6月25-27日由臺北市立動物園、金門縣政府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共同主辦「金門地區歐亞水獺保育座談會」,邀請國內外從事歐亞水獺相關研究、保育與復育等領域之專家,以及保育主管人員、保育工作者與關心水獺議題的民眾共同研討,如何整合各方之資源與力量,齊心共同推動歐亞水獺的保育與教育工作。
- 106年3月17日本處派員參加由臺北市動物園主辦之理「金門地區水獺域內保育教育推廣座談會」,與金門縣縣政府、地方NGO團體等共同研商歐亞水獺保育策略。
二、近10年研究計畫(含自辦、委辦及補助計畫)
瀕危物種 中文名稱 | 執行 年度 | 計畫名稱 | 經費額度 (千元) | 執行 單位 |
---|---|---|---|---|
遊隼、林鵰 | 96-106 | 墾丁國家公園過境猛禽族群數量調查 (每年委辦計畫名稱略有出入,且計畫非針對遊隼或林鵰之調查計畫) |
1,000-2,200 | 社團法人臺灣猛禽研究會 |
遊隼、黃鸝、林鵰 | 96-102 | 墾丁國家公園新年鳥類調查計畫 | 約80 |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
103-105 | 墾丁國家公園新年鳥類調查計畫 | 98.5 | 屏東縣野鳥學會 |
瀕危物種 中文名稱 | 執行 年度 | 計畫名稱 | 經費額度 (千元) | 執行 單位 |
---|---|---|---|---|
臺灣黑熊 | 95 | 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族群生態學及保育研究 1/4 | 950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96 | 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族群生態學及保育研究 2/4 | 700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
97 | 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族群生態學及保育研究 3/4 | 700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
98 | 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族群生態學及保育研究 4/4 | 1500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
99 | 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族群生態及遺傳狀況評估研究(1/4) | 1245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
100 | 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族群生態及遺傳狀況評估研究(2/4) | 1200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
101 | 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族群生態及遺傳狀況評估研究(3/4) | 1150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
102 | 玉山國家公園臺灣黑熊族群生態及遺傳狀況評估研究(4/4) | 1270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
103 | 國家公園臺灣黑熊保育監測及推廣 | 1345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
105 | 臺灣黑熊物種保育推廣計畫 | 890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
阿里山山椒魚及楚南氏山椒魚(僅文獻紀載)監測計畫 | 97 | 國家公園氣候變遷指標動物族群(以山椒魚為例)監測計畫 | 300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98 | 氣候暖化對玉山主峰附近山椒魚族群可能影響之探討和監測(1/3) | 928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
99 | 氣候暖化對玉山主峰附近山椒魚族群可能影響之探討和監測(2/3) | 799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
100 | 氣候暖化對玉山主峰附近山椒魚族群可能影響之探討和監測(3/3) | 698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瀕危物種 中文名稱 | 執行 年度 | 計畫名稱 | 經費額度 (千元) | 執行 單位 |
---|---|---|---|---|
金絲蛇 | 76 | 陽明山國家公園兩棲和爬蟲之生態調查 | 889 |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
97 | 陽明山國家公園陸域脊椎動物相調查(一)竹子山小觀音山地區 | 797 |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 |
103 | 陽明山國家公園兩棲類及爬蟲類生態資源調查 | 890 | 國立宜蘭大學 | |
林鵰、遊隼 | 85 | 陽明山國家公園猛禽生活史及生態研究-日行性遷徙猛禽調查 | 300 (自行研究) |
黃光瀛 |
105 | 陽明山國家公園指標生物及長期生態監測指標先驅研究(2/2) | 1990 |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 |
106 | 2017陽明山春季過境猛禽調查 | 社團法人臺灣猛禽研究會 |
瀕危物種 中文名稱 | 執行 年度 | 計畫名稱 | 經費額度 (千元) | 執行 單位 |
---|---|---|---|---|
南湖山椒魚 | 105 | 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育類物種監測調查計畫 | 920 | 國立臺灣大學 |
楚南氏山椒魚 | 105 | 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育類物種監測調查計畫 | 920 | 國立臺灣大學 |
臺灣山椒魚 | 105 | 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育類物種監測調查計畫 | 920 | 國立臺灣大學 |
臺灣黑熊 | 104 | 太魯閣公路沿線青剛櫟族群分布與取用櫟實哺乳類動物自動監測 | 445 | 臺灣生物多樣性保育學會 |
瀕危物種 中文名稱 | 執行 年度 | 計畫名稱 | 經費額度 (千元) | 執行 單位 |
---|---|---|---|---|
櫻花鉤吻鮭 | 106 | 106年度評估水文條件改變及河床-河水交互作用對七家灣溪河川流量與溪流棲地之影響 | 1200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106年度武陵地區七家灣溪壩體改善後臺灣櫻花鉤吻鮭棲地監測暨現存其它棲地調查與改善評估 | 2300 | 明志科技大學 | ||
106年度七家灣溪水文泥砂監測 | 347 | 國立成功大學 | ||
105 | 臺灣櫻花鉤吻鮭族群分布及放流監測 | 340 | 雪霸國家公園 | |
評估水文條件改變及河床-河水交互作用對七家灣溪河川流量與溪流棲地之影響 | 1450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
武陵地區七家灣溪壩體改善後臺灣櫻花鉤吻鮭棲地監測暨現存其它棲地調查與改善評估 | 2450 | 明志科技大學 | ||
七家灣溪水文泥砂監測 | 340 | 國立成功大學 | ||
104 | 臺灣櫻花鉤吻鮭族群數量分布及放流成效監測 | 360 | 雪霸國家公園 | |
武陵地區七家灣溪及有勝溪流域壩體改善後溪流物理棲地調查監測 | 380 | 逢甲大學 | ||
武陵地區七家灣溪及有勝溪流域壩體改善後棲地水質監測 | 280 | 明志科技大學 | ||
武陵地區七家灣溪及有勝溪流域壩體改善後溪流水棲昆蟲群集監測 | 280 | 國立中興大學 | ||
104年度七家灣溪水文影像監測計畫 | 97 |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 ||
103 | 七家灣溪水文影像監測計畫 | 97 |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 |
七家灣溪及高山溪鮭魚族群及棲地監測 | 250 | 雪霸國家公園 | ||
102 | 武陵地區溪流生態系及七家灣溪一號防砂壩壩體改善後研究 | 3800 | 國立中興大學 | |
臺灣櫻花鉤吻鮭歷史溪流放流及環境生態監測 | 2415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
101 | 武陵地區溪流生態系復育監測與研究 | 7600 | 國立中興大學 | |
七家灣溪一號壩壩體改善後河道環境衝擊評估 | 425 |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 ||
100 | 武陵地區溪流生態系長期監測與研究 | 7960 | 國立中興大學 | |
大甲溪上游臺灣櫻花鉤吻鮭歷史棲地環境生態調查及溪流放流長期監測 | 5940 | 明志科技大學 | ||
99 | 武陵地區生態系長期監測與研究 | 3980 | 國立中興大學 | |
臺灣櫻花鈎吻鮭歷史溪流放流長期監測 | 740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
臺灣櫻花鉤吻鮭種源庫經營管理計畫 | 790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 ||
臺灣櫻花鉤吻鮭歷史棲地─有勝溪上游羅業尾溪及周邊支流環境生態監測及評估 | 895 | 明志科技大學 | ||
98 | 98年度武陵地區長期生態研究 | 3480 | 國立中興大學 | |
臺灣櫻花鉤吻鮭歷史溪流放流環境評估及放流監測 | 785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
臺灣櫻花鉤吻鮭歷史棲地-南湖溪環境生態監測及評估 | 885 | 明志科技大學 | ||
臺灣櫻花鉤吻鮭種源庫經營管理標準化計畫 | 800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 ||
武陵地區溪流流量、水溫模式與主要元素通量研究 | 698 | 中央研究院 | ||
97 | 武陵地區長期生態監測暨生態模式建立 | 7980 | 國立中興大學 | |
臺灣櫻花鈎吻鮭歷史溪流放流與監測 | 925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
七家灣溪一號防砂壩壩體改善之試驗研究 | 680 | 逢甲大學 | ||
臺灣櫻花鉤吻鮭繁殖特性之研究 | 300 | 雪霸國家公園 | ||
臺灣櫻花鉤吻鮭遺傳結構調查及監測 | 290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
觀霧山椒魚 | 97 | 觀霧山椒魚棲地營造與影像紀錄 | 873 | 理性與知識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
98、99、100 | 觀霧山椒魚棲地試驗及環境監測暨影像紀實 | 7,000 | 理性與知識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 |
99、100 | 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及周邊改善工程─工程及周邊環境生態監測 | 3,250 |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 |
101、102、103 | 觀霧地區觀霧山椒魚及其相關物種調查 | 8,850 |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 |
104 | 觀霧山椒魚溫度生理耐受性測量及族群遺傳多樣性分析 | 590 | 中國文化大學 | |
105 | 觀霧山椒魚偏好環境選擇及潛在分布推估 | 912 | 中國文化大學 | |
106 | 觀霧山椒魚族群監測及活動範圍追蹤 | 870 | 中國文化大學 |
瀕危物種 中文名稱 | 執行 年度 | 計畫名稱 | 經費額度 (千元) | 執行 單位 |
---|---|---|---|---|
水獺 | 102 | 金門水獺分布變遷與族群生態研究(1/3) | 1195千元 | 國立台灣大學 |
103 | 金門水獺分布變遷與族群生態研究(2/3) | 1195千元 | 國立台灣大學 | |
104 | 金門水獺分布變遷與族群生態研究(3/3) | 1180千元 | 國立台灣大學 | |
105 | 指標物種棲地環境改善、營造及監測評估-歐亞水獺(1/2) | 1000千元 | 東海大學 | |
106 | 指標物種棲地環境改善、營造及監測評估-歐亞水獺(2/2) | 956千元 | 東海大學 |
生物多樣性教學手冊
生物多樣性教學手冊
- 生物多樣性教學手冊序文 & 目錄.pdf (1.45 Mb)
- 第一單元:生物多樣性.pdf (2.06 Mb)
- 第二單元:滅絕是永遠的.pdf (1.61 Mb)
- 第三單元:國家公園如何維護及保育生物多樣性.pdf (1.91 Mb)
- 第四單元: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效益.pdf (2.01 Mb)
- 第五單元:生物多樣性.pdf (1.98 Mb)
- 第六單元:棲地與生態區位.pdf (1.45 Mb)
- 第七單元:生物與族群.pdf (1.46 Mb)
- 第八單元:適應與改變.pdf (1.66 Mb)
- 第九單元:群落.pdf (1.88 Mb)
- 第十單元:生物多樣性在歷史與文化上之價值.pdf (1.75 Mb)
- 生物多樣性教學手冊版權頁.pdf (451.79 Kb)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

台灣面積雖小,但橫跨了亞熱帶與熱帶,地勢起伏,高山林立,垂直高差接近4000公尺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系,孕育出各式各樣的生態系與生物種類,諸如河口、海洋、沼澤、湖泊、溪流、森林(包括高山寒原、高山箭竹草原、針葉林、闊葉林、熱帶季風林)、農田生態系,各種生態系孕育的生物不盡相同,據估計,台灣的物種多達15萬種以上,其中近三成為特有種或亞種,是一個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寶島。
此外,台灣四面環海,各地海岸地形與地理等環境不一,形成礁岸、岩岸、沙岸、泥岸等海岸及珊瑚礁地形,其生物量亦甚豐富,據海洋生物學家的調查顯示,台灣海洋生物種類高達全球海洋生物物種的十分之一。
植物資源方面,維管束植物有4,000種,苔蘚植物約1,500種,真菌類有5,500種;動物資源估計有150,000種,已發現哺乳動物約6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90種,兩棲類30種,魚類2,500種,已命名的昆蟲有18,000種。(資料來源:台灣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草案,2001第一版 , 並參考「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
台灣的糧食、蔬果、花卉、工業用與藥用的種原也非常豐富且多樣化,至今台灣保存的稻種超過4000種,此外,栽培於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之保存園中的果樹,已超過500種。
不過,台灣由於地狹人稠,過度開發之下,造成空氣、水、土壤的污染、地景系統的破碎化及棲地的劣質化,沿岸漁產的銳減、珊瑚與森林生態體系的破壞、物種滅絕、地層下陷、酸雨、污染以及土石流頻繁等,這些都有礙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及國家經濟的發展,極需全民與政府合作解決。
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
健全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之國家公園機制

藉由全國性的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計畫的整合與推動,以便落實各國家公園管理處針對轄區內的生態系套性訂定保育計畫,並透過財務機制的建立、相關預算的爭取,以利執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同時,也需與相關單位協商,設立設立資訊交換機制,使得國家生物多樣性資訊易於交換,以加強與相關單位間的資訊交流。
- 推動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計畫
- 編列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之經費
- 設立生物多樣性資訊交換機制
強化生物多樣性之管理
透過檢討並整合含國家公園之現有保護區域的現況、資源、相關計畫、保育需求與執行能力,並希望透過更積極的態度與作為,重建和恢復已退化的生態系統,是盡可能地將受干擾和損害的系統恢復至它們的自然狀態,或至少恢復至能夠持續利用的狀態。
- 檢討與整合現有的保護區域
- 台灣海岸地區保護計畫之檢討修訂
- 復育劣化環境
- 加強外來物種生物之管理
加強生物研究與永續利用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各種各樣的資訊,這些資訊的取得與累積,仰賴調查、研究與成果的發表。過去,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單位,對生態學之研究意願與研究經費皆感嚴重不足,因此在社會上曾遭到嚴厲的批評,認為「國家公園署」最大的失敗是該機構未能『有系統的鑑定園區內之資源及定期監測其狀況變遷』。因此,到了一九九五年,美國內政部終於重組國家公園署的組織,增加僱用研究人員,以加強生態系經營管理,可見研究在國家公園的重要性。我國國家公園未來應加強生物資源保育與永續利用的長期研究。
- 鼓勵與民間合作制定生物資源永續利用的方法
- 加強各項生物資源調查
- 健全生物資源監測系統研究
- 加強生物和社會進程間交叉的社會科學研究
加強生物多樣性之教育、訓練與落實全民參與
國家公園的設立對於原住民生存的需求產生很大的矛盾,然而原住民文化、生活也應當屬於生物多樣性的一環,在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應重新思考現行制度的可行,以及社會大眾的認知與了解,因為只有當人們懂得生物多樣性的分布和價值,明白生物多樣性怎樣影響他們自己的生活和追求,而且學會管理以達到不減少生物多樣性之前題下滿足自身的需要,保育才會成功。而規劃的成敗關鍵,在於是否有領導團隊與廣泛的參與,沒有政治家的「領導規劃」和支持,所有層次的努力都將遭受挫折。因此,加強決策人員的生物多樣性教育,透過通俗文化推廣生物多樣性,並強調生物多樣性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使大眾對使用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的惠益及喪失生物多樣性的後果有所的認識,才有助於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推廣。
- 檢討原住民之人文及經社體系與現行保育法規之關係
- 加強公眾生物多樣性教育宣導
- 加強政府決策人員的生物多樣性教育訓練
- 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和價值意識融入通俗文化與生活之中
- 培訓生物多樣性專業人員
- 推廣合乎生物多樣性保育原則之生態旅遊
促進生物多樣性工作之夥伴關係
國家公園的人力與經費不斷地減少,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業務卻大幅地增加,只用國家公園的現有人力,恐難以完成繁重的生物多樣性業務。倘若能讓社區參與保育工作,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未來應鼓勵周圍的社區民眾參與保護區的規劃與管理工作,以充分發揮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潛在效益。21 世紀議程(Sitarz, 1993),在爭取民眾對保護區的支持,曾提出下列行動方案:
- 通過教育和培訓計畫,讓民眾了解保護區的意義和作用。
- 鼓勵非政府組織、公私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保護區的建設。
- 保護區應盡量照顧群眾的傳統利益,爭取他們積極參與保護區的建設,解決保護和發展中可能出現的予盾。
- 保護區建設應考慮本地的風格和要求,盡量利用本地區的材料。
- 把保護發展的各種項目密切結合起來。

要能建立國家公園與在地社群,特別是原住民的伙伴關係,首先就得建立一些互信的基礎。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不僅需要生物、生態、地理、地質等自然科學的支持,更需要考量經濟、人文、社會的作用力。只有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才能確保生物多樣性的觀念能深入人心,走入生活,也才能在民主開放的社會裡獲取足夠的政治正當性。自然而然便可導入參與式運作機制的建立議題,務實地思考權力與責任的賦予與分享,甚至調整組織架構以能與在地脈絡有較緊密的互動與連結。在這個比較屬於中、長程的目標裡,重視在地社群的經濟需求,尊重在地社群的社會變遷與文化傳統是需要審慎因應的事項。
過去,傳統的國家公園是以保護地景、瀕危物種與提供觀光遊憩為其發展目標,而現代化的國家公園應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與公平合理分享生物資源所獲得的利益為其發展目標。
2001 年 8 月,行政院參酌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內涵與我國國情,核定「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國家公園內的保護區與特別景觀區為生物多樣性精華所在,公園管理處也是重要的保育單位,理應配合政府的政策,積極規劃與執行國家公園及鄰近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方案。
國內外的經驗顯示,各個單位推動物多樣性保育工作的成敗關鍵在於
- 單位領導人的積極參與
- 宣導教育的廣泛推廣
- 經費的支持
- 加強研究
- 社區保育
- 永續利用生物資源
倘若能優先執行上述 6 項工作,國家公園內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落實將指日可待,國家公園的保育水準也將可大幅提升,以符合國人的期望。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人類的演化大約溯自 200 萬年前,在生態系整個演化史中,僅是地球上約 1,000 萬個物種之一員,在自然生態中扮演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自從大約一萬年前,人類在歐亞、非洲及美洲大陸各地發展出農業耕作社會之後,地球上的人口由一萬年前的數百萬急遽擴增,迄今已超過 60 億。時至今日,在人口過多、消費過盛、且科技運用日新月異的狀態下,我們消耗或浪費了地球上超過一半以上的可再生淡水,以及大約 1/4 至一半的生物生產力(陸上生物光合作用淨產能)。人類儼然成為地球 38 億年生命歷史中史無前例的生態優勢物種,並且對大多數與人類共享這個星球的物種之生存造成持續的威脅。根據聯合國對世界人口成長的估計,到公元 2050 年人類成長的規模將達 85 億人,而到了 21 世紀末將跨越 100 億人口大關。但是,我們不知道屆時要如何才能提供足夠的糧食及衣物給這麼多人,當然,我們更不知道怎樣才能維持目前舉世努力追求的生活水準。
近 50 年來,世界人口由 25 億成長為 60 多億的過程中,人類耗盡了地球上 1/4 的表土,以及 1950 年代的 1/5 可耕地和 1/3 的森林,並鉅觀地改變了大氣的結構。很顯然的,其中最嚴重的生態問題是生物物種的滅絕。將化石紀錄顯示的物種平均存活史與過去幾世紀以來的物種滅絕速率的實況兩相比較,我們可估計出目前的滅絕速率約為每年 1,000 種,是背景值的 500 到 1,000 倍,意味著演化出一個新的物種的同時,將有 500 到 1,000 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將全球棲地破壞之現況與預測速率和單位面積物種數目之關係合併考慮,我們預估在 2050 年時高達 1/3 之全球物種將滅絕或瀕危,另外的 1/3,也許將在本世紀末走向絕路。
盡可能地降低物種滅絕速率攸關著人類的福祉,如果人類坐視地球物種大量消失,加速物種滅絕速率若相較於當時發生地球上的生物發生鉅變的 6,500 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現在的我們卻沒有另一個演化過程期達 500 萬至 1,000 萬年之久的時間供地球恢復其原有的動力。然而,由於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了解極其有限,因為全球普遍對生物分類僅投入有限的關注,只有約 1/6 的物種業經科學的鑑識與定名,所以發現與描述新種的速率遠遠低於物種滅絕的速率,此一情況顯得更加的嚴重。
人類所有的糧食、大部份的醫藥、建材及衣物織品的主原料、製造業所需要的化學原料、還有許許多多充實我們生活的要素,都是由各類的生物物種所提供的,人類的生存全然是倚賴著生物多樣性。過去半世紀以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進展,使我們對生命系統的瞭解有了廣泛的突破,而這些進展正宣示我們朝向一個基於永續發展的「生物學的時代」而努力時,生物多樣性也將提供我們寬廣無埌而不可預知的福祉。此外,生物多樣性形成了生態系,提供了人類許多非常重要的環境服務,諸如保持表土、維護集水區、提供授粉的昆蟲、益鳥及其他生物、決定地區性氣候、提供各式各樣有價值的產物 …等等,並復原已被我們蹂躪的區域之生態所需的模式以及物種。除了上述這些生態多樣性的直接價值之外,我們還有道德上的義務維護這個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因為我們置身其中,完全仰賴它而生存,利用它來激發我們的藝術靈感,同時自許為地球管理人的我們,也必須承擔確保它的前途之責任,以為自我保障的基礎。
地球任何地區皆無法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置身事外,同時也是自我文明前途的發展及達成永續性的一個重要因子,在永續自然生產力設定的範圍內,能繼續發展之核心要素。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樣,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最適合當地的成份,並具有某種程度之獨特性。生長在台灣的生物中,大約有 1/4 是全球任何其他地方所沒有的,而其他 3/4 物種的遺傳特徵也往往是非常獨特的。了解、保護、並永續利用這個島嶼的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台灣的自然資源,乃是國民的基本義務,如果做得到,對未來之福祉、健康、及安全將可能提供重大的貢獻。重視並身體力行保護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樣性,同時特別將永續性做為貿易及其他相關事務的主要考慮因素,將是台灣身為地球村一份子所必須要盡的義務。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也就是保護文化的多元性,而尋求環境的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才能使世人同時享有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平衡。
國家公園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保護區提供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如果保護區管理得好,整個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就有了一定的保障,因此,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就地保護章節中,明確要求各締約國建立自己的保護區分類系統,以適應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要。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 ) 於1994 年公布的保護區管理類型指南一書,賦予保護區的定義為致力于生物多樣性和有關自然和文化資源的保護,並透過法律和其它有效手段,進行管理陸域或海域。因此,現在世界的保護區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其目標,而國家公園又是最重要的一種保護區。換言之,我們國家公園的保護目標,也應著眼於生物多樣性,不能只是像過去著眼於少數保育類物種的保護,更應積極於將保護區建設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永續利用的基地。
回顧美國的國家公園發展的趨勢,國家公園與保護(保留)區設置最初概念是保留原始狀態的景致,包括壯闊的山景,深邃的峽谷,寶藍色的冰川湖水,青翠的森林,聳高的巨木群,神奇的地質景觀等等,當時這些地區的野生物管理與基礎建設主要是以服務遊客為導向,而由於這些地區多半遠離塵囂,保持著自然原始或至少尚未受到破壞的環境,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因此得以在景觀保存之餘,兼顧野生物保存之使命。到了二十世紀初,一些學者開始呼籲國家公園在以野境之美的訴求外,也應重視保護與維繫其中原有平衡的植物動物生態。自此,國家公園開始在經營管理中加入了生態學的研究,尤其是針對大型野生動物的生態研究,而這些研究的結果逐漸改變了昔日人類只注重保護景觀的作法。此時,科學家們又發現,在人類的活動與過度使用無機及有機的自然資源之下,出現了「全球變遷」的各項問題,全球的生物多樣性面臨著衰減喪失的威脅,而全球各地的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便成為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最後堡壘。
保護區(包括國家公園)是為了保護的目的,以法律手段確立的場所,是一種拯救生物多樣性的必要手段。一般所謂的自然保護區,其實是個廣義的概念,可因保護對象和目的的不同,而有更細緻的分類。諸如我國現有的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與自然保護區等,便是不同類型的保護區。很多傳統的保護區已經有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但是現代保護區工作始於 1872 年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設立。到了 1997 年,全球符合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UCN) 保護區委員會分類標準的保護區數目已高達 30,350 個,佔地球陸地面積的 8.83%。

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曾經是全球保護區的楷模。然而二百年來,它喪失了 35 種哺乳類。此外,美國西北部十四個國家公園中現存的大型哺乳類種數也與各公園建園的時間成反比,大約每百年會減少 10% 的種類。在這些保護區中,人為的狩獵以及對保護區的直接破壞行為都受到控制;但物種仍是持續地減少。換言之,將保護區封閉起來,排除人為的干擾,並不能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同時,傳統保護區的管理方式多為設關卡控制人員出入,或組織人員定期巡邏檢查,根本無法完成繁重的管理業務,而管理人員限制當地人對資源的使用,又常導致雙方間的衝突。
因應此項困境,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人與生物圈計畫(MAB)於 1974 年提出生物圈保護區的概念,並於 1983 年,UNESCO 和聯合國環境計畫署等組織舉辦第一屆國際生物圈保護大會。在過去十餘年,生物圈保護區的內容持續不斷地修正,被視為管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典範。「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南」中建議各國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推廣的「生物圈保護區」為模式,將之靈活地運用於保護區的日常活動中。「生物圈保護區」是依保護區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將之劃分為以下三個功能區域,分別以不同的方式來管理。
核心區
核心區常常是受到絕對保護的,以保護當地的遺傳資源、物種及生態系統,儘量使其不受人為干擾,然允許科學研究與監測的進行,以及當地住民以傳統的方式取用資源。
緩衝區
位於核心區的周圍,以緩衝核心區受到外界的影響和破壞。這個地區常是一些還能恢復為原生性植被的地段。在緩衝區中,可以進行有助於資源管理的實驗性研究、教學實習和生態旅遊等活動。緩衝區不僅能緩衝外界對核心區的衝擊,保護核心區的生物多樣性,在此區的研究成果,更為生物資源之永續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過渡區
位於緩衝區的周圍,可能包括一些荒山、荒地、部分原生或次生植被,農業活動區或聚落土地使用類型等。在此區中當由住民、學者、保育相關機構、文化或其他民間團體、私人企業等攜手合作,建立生活所需的人工生態系統,從事農林生產和發展本地特有的生物資源,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計,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
這樣的分區是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融為一體,不但保証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也為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收益。因而會積極地參與保護區的保護行動,否則他們會無視保護邊界的存在,引發居民生計與資源保護間的衝突。
至 2001 年,世界上有 94 個國家,依照前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計畫制定了 411 個生物圈保護區,並且將這些保護區聯結成有利於合作、研究和監控的國際網絡,在網絡內共享經驗、交流技術信息與人員。
過去國家公園關注的重點在於保存自然的地景、野生動植物與其遊憩或教育用途。但近年來保護區不僅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起了重要的作用,並可促進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發展生態旅遊等,使各地環境保護、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上獲得利益,尤其注重當地民眾的福祉。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很重要?
人類的演化大約溯自 200 萬年前,在生態系整個演化史中,僅是地球上約 1,000 萬個物種之一員,在自然生態中扮演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自從大約一萬年前,人類在歐亞、非洲及美洲大陸各地發展出農業耕作社會之後,地球上的人口由一萬年前的數百萬急遽擴增,迄今已超過 60 億。時至今日,在人口過多、消費過盛、且科技運用日新月異的狀態下,我們消耗或浪費了地球上超過一半以上的可再生淡水,以及大約 1/4 至一半的生物生產力(陸上生物光合作用淨產能)。人類儼然成為地球 38 億年生命歷史中史無前例的生態優勢物種,並且對大多數與人類共享這個星球的物種之生存造成持續的威脅。根據聯合國對世界人口成長的估計,到公元 2050 年人類成長的規模將達 85 億人,而到了 21 世紀末將跨越 100 億人口大關。但是,我們不知道屆時要如何才能提供足夠的糧食及衣物給這麼多人,當然,我們更不知道怎樣才能維持目前舉世努力追求的生活水準。
近 50 年來,世界人口由 25 億成長為 60 多億的過程中,人類耗盡了地球上 1/4 的表土,以及 1950 年代的 1/5 可耕地和 1/3 的森林,並鉅觀地改變了大氣的結構。很顯然的,其中最嚴重的生態問題是生物物種的滅絕。將化石紀錄顯示的物種平均存活史與過去幾世紀以來的物種滅絕速率的實況兩相比較,我們可估計出目前的滅絕速率約為每年 1,000 種,是背景值的 500 到 1,000 倍,意味著演化出一個新的物種的同時,將有 500 到 1,000 物種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將全球棲地破壞之現況與預測速率和單位面積物種數目之關係合併考慮,我們預估在 2050 年時高達 1/3 之全球物種將滅絕或瀕危,另外的 1/3,也許將在本世紀末走向絕路。
盡可能地降低物種滅絕速率攸關著人類的福祉,如果人類坐視地球物種大量消失,加速物種滅絕速率若相較於當時發生地球上的生物發生鉅變的 6,500 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現在的我們卻沒有另一個演化過程期達 500 萬至 1,000 萬年之久的時間供地球恢復其原有的動力。然而,由於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了解極其有限,因為全球普遍對生物分類僅投入有限的關注,只有約 1/6 的物種業經科學的鑑識與定名,所以發現與描述新種的速率遠遠低於物種滅絕的速率,此一情況顯得更加的嚴重。
人類所有的糧食、大部份的醫藥、建材及衣物織品的主原料、製造業所需要的化學原料、還有許許多多充實我們生活的要素,都是由各類的生物物種所提供的,人類的生存全然是倚賴著生物多樣性。過去半世紀以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進展,使我們對生命系統的瞭解有了廣泛的突破,而這些進展正宣示我們朝向一個基於永續發展的「生物學的時代」而努力時,生物多樣性也將提供我們寬廣無埌而不可預知的福祉。此外,生物多樣性形成了生態系,提供了人類許多非常重要的環境服務,諸如保持表土、維護集水區、提供授粉的昆蟲、益鳥及其他生物、決定地區性氣候、提供各式各樣有價值的產物...等等,並復原已被我們蹂躪的區域之生態所需的模式以及物種。除了上述這些生態多樣性的直接價值之外,我們還有道德上的義務維護這個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因為我們置身其中,完全仰賴它而生存,利用它來激發我們的藝術靈感,同時自許為地球管理人的我們,也必須承擔確保它的前途之責任,以為自我保障的基礎。
地球任何地區皆無法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置身事外,同時也是自我文明前途的發展及達成永續性的一個重要因子,在永續自然生產力設定的範圍內,能繼續發展之核心要素。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樣,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最適合當地的成份,並具有某種程度之獨特性。生長在台灣的生物中,大約有 1/4 是全球任何其他地方所沒有的,而其他 3/4 物種的遺傳特徵也往往是非常獨特的。了解、保護、並永續利用這個島嶼的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台灣的自然資源,乃是國民的基本義務,如果做得到,對未來之福祉、健康、及安全將可能提供重大的貢獻。重視並身體力行保護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樣性,同時特別將永續性做為貿易及其他相關事務的主要考慮因素,將是台灣身為地球村一份子所必須要盡的義務。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也就是保護文化的多元性,而尋求環境的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才能使世人同時享有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