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生態櫥窗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觀霧山椒魚

觀霧山椒魚
觀霧山椒魚牠活動雖慢,但可以隨時鑽進森林底層的泥土、落葉中,覓食蚯蚓、蛞蝓等無脊椎動物。在冬天的繁殖季節裡,雌雄山椒魚會游入水中尋找適合彼此的對象,進行交配產卵。通常,雌山椒魚一次可以產下一對膠質囊,每個單囊中的卵數並不一定相等,各約有 4 到 15 顆卵,整個膠質囊的結構可分為 3 層,而這些卵就被包覆在囊中的最內層慢慢的發育成長。

觀霧山椒魚 Hynobius fuca Lai and Lue

科  名:
山椒魚科或稱小鯢科(Hynobiidae)
最大體長:
10cm
瀕危狀態: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形態特徵:
居住在雪霸國家公園觀霧地區的觀霧山椒魚,身長可達 10cm,背部體色全黑,全身有細小白點。
棲所生態:
觀霧山椒魚牠活動雖慢,但可以隨時鑽進森林底層的泥土、落葉中,覓食蚯蚓、蛞蝓等無脊椎動物。在冬天的繁殖季節裡,雌雄山椒魚會游入水中尋找適合彼此的對象,進行交配產卵。通常,雌山椒魚一次可以產下一對膠質囊,每個單囊中的卵數並不一定相等,各約有 4 到 15 顆卵,整個膠質囊的結構可分為 3 層,而這些卵就被包覆在囊中的最內層慢慢的發育成長。此時,雌雄山椒魚會輪流擔負起護卵的任務,使得卵不會被黴菌感染或被天敵捕食。到了春天,孵化出有前後肢、3 對奇特外鰓且會游泳的幼魚;時序進入夏天,這些小山椒魚的鰓退化後,就會自行爬上陸地生活。
地理分布:
山椒魚是亞洲特有的有尾兩棲類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中國東北、韓國及日本等地區,棲息於冷涼的溪流岸邊、森林底層或高山草原的潮濕環境。而位處亞熱帶的台灣,之所以出現喜愛寒涼氣候的山椒魚,根據研判這些山椒魚是在冰河時代南移台灣,後來遇到冰河消退、氣溫升高和板塊運動隆起,牠們為了生存,只能往台灣高海拔的山區尋找避難所,而殘留於台灣,使得台灣成為世界上山椒魚分布的最南限。
台灣發現的山椒魚目前有 5 種,分別是阿里山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台灣山椒魚、南湖山椒魚以及觀霧山椒魚。這五種山椒魚的型態特徵分別是:
  • 阿里山山椒魚:分布較廣、數量較多,從中央山脈南段丹大山至北大武山、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都有紀錄。身體背面呈現一致的褐色,上面可見細小腺性斑,尾部通常較身體色彩略淡或暗。
  • 楚南氏山椒魚:分布在中央山脈中北段,體色褐色,上面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點。
  • 南湖山椒魚:分布在中央山脈北段及雪山山脈。身體黃褐色,密布深褐色蠕蟲狀斑紋,體型較大,一般全長在12公分以上。
  • 臺灣山椒魚:分布在中央山脈中北段,體色褐色,上面有大小不一的黃褐色斑點。
  • 觀霧山椒魚:主要分布在雪山山脈西北部。1996 年在觀霧地區首次被發現,身體全長可達約 10 公分,背部體色為全黑,全身布滿了細小的白點,尾巴一般較短狀而略扁。
觀霧山椒魚保育工作:
近年來,不斷的颱風豪雨讓觀霧的整個生態系嚴重受損,所有的物種都共蒙其害,拍攝觀霧山椒魚紀錄片的陳進發導演,三年來長期融入觀霧山椒魚的生態環境,對此感受特別深刻。陳進發導演談到:「當觀霧山椒魚的紀錄片拍完之後,因為瞭解牠的整個生活史過程,所以對於觀霧地區的重大變化感到憂心不已;舉例來說,觀霧山椒魚喜歡寒冷潮濕的地方,可是因為颱風豪大雨,使得山石坍塌成土石流,地形整個滑動,所有原本有水、有濕氣的地方,就越來越乾燥;加上天氣溫度一直持續升高,這個環境變得越來越不適合觀霧山椒魚生存,為了保護這麼珍貴的物種,當務之急就是要趕快改善棲地,讓牠們有存活的機會」。
朝夕相處,對觀霧山椒魚產生如家人般感情的陳導演,面對觀霧山椒魚棲地遭受嚴重破壞的問題,決定挺身而出,尋找對觀霧山椒魚未來最好的契機。
憑著一股熱情,陳導演透過中華民國生態教育推廣學會的協助,促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和農委會林務局攜手合作,進行觀霧地區山椒魚保育與復育計畫,也創下了國內國家公園與林務機關共同合作,一起為物種保育及復育而努力的先例。
在這個計畫的分工上,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負責生態復育區的營造,96 年並編列觀霧山椒魚棲地營造以及觀霧地區生態系復育之監測計畫;而林務局負責棲地的復舊與維持,新竹林管處 96 年的目標將是恢復已被破壞的棲地,同時進行一些基礎生態資料的蒐集並建立監測機制。未來兩個機關也朝向互相支援與成果共享為目標,預計三年內即可見到觀霧山椒魚復育的成果。
從物種的角度去瞭解環境,營造適合觀霧山椒魚的環境,是林務局主要的工作,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則是負責生態教育,特別是來從事生態旅遊的遊客,要讓他們有尊重物種的觀念。來者是客,既然是客人,就要對觀霧山椒魚等這些棲息在山林中的主人抱持敬重以及瞭解的態度,不要把垃圾塞進觀霧山椒魚石頭下的家,也不要任意攪動觀霧山椒魚繁殖的小水塘,每一步、每個動作都該想到這些山林中的主人。
有了林務局對棲地的復育及維護,加上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教育及宣導,這兩部分的結合形成一個維護生態的完整體系,這樣一個嶄新的模式,證明了國內對生態保育觀念的進步以及落實,相信在持續的推動運轉下,其良好的經驗及成果,將成為國內生態保育的典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