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生態櫥窗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大冠鷲

大冠鷲
由墾丁國家公園針對大冠鷲所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得知,在園區內發現的大冠鷲繁殖巢位數,近年來的數量比成立之初的數量明顯增加,經由利用遙測技術分析土地覆蓋變遷的影響發現,墾丁在靠近山區部分的林地區塊面積越形完整,將使得墾丁國家公園物種的生存空間也隨著變大且穩定,或許森林破碎化現象的下降對提供大冠鷲良好的棲地具有正面的助益。

大冠鷲 Spilornis cheela hoya

科  名:鷲鷹科  Accipitridae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形態特徵:

大冠鷲體長約70cm,翼展長147~160cm。成鳥:嘴鉛黑色,眼睛虹膜、眼先、蠟膜和腳是黃色;頭上有黑白相間的扇形羽冠;後頸及背部呈暗褐色;翼上覆羽及肩羽有白色細斑點;尾羽呈黑褐色,中段有白色橫帶,極為醒目;腹面茶褐色,有褐色細橫斑,腹部以下有白色圓斑;飛行時,翼下飛羽為黑褐色,有明顯之白色寬橫帶。亞成鳥:身體羽色較淡,頭部較白;飛行時翼下密布橫紋。

生物習性:

大冠鷲經常單獨一隻活動,有時會有7、8隻同時在空中盤旋的情形;飛行時常發「忽-忽-、忽溜、忽溜-」的聲音;亦常停棲於視野良好的樹枝或電線上定點守候,以蛇、蜥蜴、鼠類為捕食對象,故在鄉野間亦稱之為「蛇鷹」,有時亦會捕食螃蟹。繁殖期為3~7月,通常築巢於較隱密之森林中有藤蔓的大樹分叉處,每窩產1~2枚蛋,蛋為淡乳黃色,殼上有淡赤色、灰色斑點。幼鳥有「白色型」與「黑色型」二種個體。

棲所環境:

廣泛分佈於臺灣本島的中、低海拔山區,在阿里山海拔2,300公尺處曾有觀察紀錄。常棲息於已開墾的山地或森林,或佇立於視線良好之高樹上靜候獵物出現。大冠鷲多棲息在林相完整的闊葉林中,墾丁國家公園保存有良好森林植被,適合大冠鷲生存。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低海拔之闊葉森林,在臺灣之族群為特有亞種,為中、低海拔地區常見之留鳥。其他亞種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中國東南部、中南半島、菲律賓、琉球及印尼諸島。

保育現況與監測成果: 大冠鷲

根據研究調查資料顯示大冠鷲的繁殖成功率相當高,約在九成左右,颱風天候、人為干擾和獼猴騷擾為目前所知會導致繁殖失敗之原因。好的營巢地點可以增加繁殖成功率,如:森林中少有天敵騷擾的區域,地形上又能避風,且巢樹高大穩固及支撐力夠,可使巢位遠離地面的地點。

由墾丁國家公園針對大冠鷲所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得知,在園區內發現的大冠鷲繁殖巢位數,近年來的數量比成立之初的數量明顯增加,經由利用遙測技術分析土地覆蓋變遷的影響發現,墾丁在靠近山區部分的林地區塊面積越形完整,將使得墾丁國家公園物種的生存空間也隨著變大且穩定,或許森林破碎化現象的下降對提供大冠鷲良好的棲地具有正面的助益。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