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自然與人文資源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太魯閣族人原居住在現今南投的霧社、靜觀、廬山等地,由於人口增加,耕地、獵區及居住地不足,18世紀分批越過奇萊山,進入到立霧溪流域。他們原來被劃歸於泰雅族中的賽德克亞族,語言、生活習慣和台北、新竹、桃園等地的泰雅亞族有很大的差異,經過多年爭取,終於在民國93年初正式獨立為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人東遷之後,逐步在立霧溪沿岸中建立79個部落,大多數的部落都建在立霧溪沖積出來的平坦河階地上。他們在部落中以耕種、狩獵為生,生活的一切需求幾乎都取自於太魯閣這片美麗而豐饒的山林,生命與山林緊緊相繫。

太魯閣族的男生和女生分工非常清楚,各有他們的職責。男生主要負責打獵、抵抗外敵、出草(砍外族的人頭回來祭祀)、籐編和粗重的農事;而女生則負責織布、家事和耕種,尤其織布是每個太魯閣族女子從小就必須要學會的技能。男子打獵,女子織布是太魯閣族傳統社會中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因此這就成為男生和女生從小就必須要學習的重要功課。

文面是太魯閣族的重要習俗,和族人具備的打獵與織布能力有關。無論男生或女生,約七、八歲時都會在額頭上刺上「額紋」,代表是同一個族群,到十五、六歲以後,男子驍勇善戰,就有資格在下巴文面,稱為「頤紋」;而女子嫻熟善織,便可以在兩頰紋上「頰紋」,頰紋和頤紋代表能力受到部落的肯定,是一個人成熟的象徵,必須要擔負起家庭社會的責任,有文面的男女也才具有結婚的資格。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