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保育新知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金門鸕鶿遷移與生態研究

作者: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 陳淑靈
資料提供: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冬季有接近萬隻的鸕鶿族群,是東亞地區最大的鸕鶿度冬族群,也是金門生態旅遊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點。為瞭解金門度冬鸕鶿的遷徙行為、活動模式、夜棲地環境偏好、夜棲地現況等,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自2020年起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丁宗蘇教授研究團隊進行為期3年的「金門鸕鶿遷徙與生態研究」計畫,透過日漸普及的衛星定位追蹤器,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窺鸕鶿南遷北返的完整面貌。

調查期間研究團隊順利地為5隻鸕鶿個體安裝GPS-GSM追蹤器,並成功記錄到3隻個體的遷徙行為。根據衛星追蹤回傳點位發現,金門度冬鸕鶿於春季陸續由金門往北飛越中國東南丘陵及長江中下游流域,於渤海灣、萊州灣、遼東灣及黃河出海口一帶停留休息多日後,再四散至繁殖地;秋季遷徙時亦沿著相似路徑南下。

有趣的是,金門鸕鶿春季遷徙的時程相對緊湊且同步,多數個體的總遷徙日程介於19天至23天,且啟程的前4天有明顯長距離的移動,甚至曾有個體單日移動至少780公里。反之,在秋季遷徙時,遷徙的總時程個體間存在較大的變異,且中途停棲於一地的時間與春季遷徙相比明顯較長。此外,研究團隊亦解開金門度冬鸕鶿繁殖地之謎,目前已知金門度冬鸕鶿的繁殖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達里諾爾湖與崗更諾爾湖,以及蒙古國貝爾湖。

研究團隊根據金門鸕鶿棲地偏好的調查結果以及金門鸕鶿利用水域現況盤點資料顯示,提出3項經營管理的建議,包含針對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內的鸕鶿主要夜棲地,執行外來入侵種植物清除與適地適種之苗木補植等棲地復育措施,並就棲地內的私有魚塭群研擬生態系統服務給付辦法與生態補償機制,同時動態調整鸕鶿族群監測之時間、地點與方法,以取得更完整的即時生態資訊。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本(112)年度優先辦理慈湖鸕鶿林生態棲地復育工作,於慈湖夜棲地補植木麻黃苗木500株及苦藍盤1000株,同時移除銀合歡及槭葉牽牛等外來種,移除面積約2萬7,056平方公尺,期以更優質的生態環境提供鸕鶿度冬棲息。

金門鸕鶿之遷徙路徑示意圖(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金門鸕鶿之遷徙路徑示意圖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慈湖夜棲地木麻黃苗木補植及移除外來種(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慈湖夜棲地木麻黃苗木補植及移除外來種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鸕鶿歸巢情景(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鸕鶿歸巢情景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