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保育新知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龍鑾潭重要濕地(國家級)外來種魚類移除計畫

作者: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
資料提供: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龍鑾潭是內政部公告的國家級國家重要濕地,近年魚類調查資料顯示外來種比例明顯增加,而原生種已明顯逐年減少。因此,為減少龍鑾潭掠食性外來種魚類種類與數量,以降低對於原生種魚類及生物多樣性之危害,而進行外來種魚類移除計畫。

依據歷年資料顯示,目前龍鑾潭外來種魚類入侵種類,以紅鰭鮊與吉利慈鯛所佔比例最高,另外絲鰭毛足鬥魚、尼羅口孵非鯽、斑駁尖塘鱧及線鱧均為歷年常發現的種類。根據推測,這類外來種魚類極有可能是由排水口流入潭中,或是經由民眾進行放生行為,而民眾放生的原因又可分為宗教放生、寵物棄養放生、粗放養殖放生,以及垂釣的放生。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106年起委託嘉南藥理大學黃大駿教授進行龍鑾潭的外來魚種移除計畫,由106年至111年期間進行六年的外來種魚類移除,移除方法包括路亞釣法、長沉籠法、電氣採捕法及小型延繩釣法等。移除期間共計捕獲外來魚種8,402隻,移除過程中目標魚種線鱧及斑駁尖塘鱧分別移除2,088隻及542隻。

除目標魚種線鱧及斑駁尖塘鱧外,移除過程中同時也移除吉利慈鯛與尼羅口孵非鯽(後簡稱:吳郭魚)、絲鰭毛足鬥魚、雙邊魚、豹紋翼甲鯰 (琵琶鼠魚)、蟾鬍鯰及境內移入外來種—紅鰭鮊等其它7種外來種魚類。

6年移除外來種移除工作,以109年捕獲數外來魚種3,105隻為最高,其主要原因為該年正逢低水位,再加上加入電氣採捕法進行採捕,採捕過程中於草澤中捕獲較以往更多的外來種魚類。

經由歷年外來種移除的捕獲數量來看,外來種魚類捕獲數量有逐年減少的情況,原生種的捕獲量,則是較開始進行移除的106年有增加的情況,相同的結果也出現於龍鑾潭長期監測的資料中,外來種的比例較106年明顯減少,而原生種的比例較為增加。因此,初步研判,經由6年的移除工作,外來種魚類數量已經有減少的狀態,同時原生種魚類數量,亦趨於回升的情形。

由於目前世界上少外來種完全移除的案例,只有在有限的資源下限縮族群,減輕外來種造成的衝擊。因此,由環境教育的源頭,仍應加強宣導民眾正確的觀念,減少民眾進行放生行為,才是解決外來種影響的根本工作。

移除外來種-線鱧(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移除外來種-線鱧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量測絲鰭毛足鬥魚體重(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量測絲鰭毛足鬥魚體重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執行電氣捕捉法(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執行電氣捕捉法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