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影片推薦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薈萃浯島》影片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創作背景

金門國家公園是一座結合人文、戰役史蹟及自然生態保育為宗旨的國家公園,且保存了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等不同時代的特質。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金管處)委託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耗時多年拍攝製作「薈萃浯島」多媒體簡介影片,深入介紹園區資源特色,提供遊客豐富視覺體驗,有效落實教育宣導,及生態旅遊推廣。

金管處期盼透過欣賞本影片,不僅讓在地居民對生活環境擁有更多了解,也讓彼此建立更良好夥伴關係,進而認同和支持國家公園理念,往共生共榮目標繼續前進,攜手守護故鄉美好家園。

《薈萃浯島》影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薈萃浯島》影片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內容介紹

金門,鄰近大陸東南沿海的九龍江口,與福建廈門隔海相望。它承襲遠自晉朝的一脈血緣,來到這裡的人,有的為了拓荒屯墾或渡海避禍,有的為了傳授禮教,甚至為了復興大業。經歷1千6百多年來的兵馬戰亂及人文薈萃,造就了這片土地現今的豐富。

金門傳統聚落的形成,是以實際生活需要為原則。早期移民多以水源充足、避風禦寒等因素,作為選擇居住地的基本條件。

早期移民多以水源充足、避風禦寒等因素,作為選擇居住地的基本條件(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早期移民多以水源充足、避風禦寒等因素,作為選擇居住地的基本條件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民宅的興建大致是同一朝向,並坐落在前低後高的基地上,形成特殊的梳式布局。而民居布局更是以宗法倫理的展現。金門的自然村落都是單姓村,全村的中心在大宗宗祠,各甲頭的中心是小宗宗祠,層級分明。士族借宗祠的力量,凝聚族人並傳遞禮教。

多姓村通常出現在港口碼頭、商業興盛的城鎮,或早期因為軍事防禦需要而設立的據點。各姓氏藉著共同祭祀的宮廟,凝聚成生活共同體。

各姓氏藉著共同祭祀的宮廟,凝聚成生活共同體(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各姓氏藉著共同祭祀的宮廟,凝聚成生活共同體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30年代,金門有大批青壯人口,透過廈門中轉到南洋或日本等地討生活。他們將勞動所得匯回故鄉,改善家庭生計,也促進了僑鄉的繁榮。他們會修建學堂、宗祠或整建故居光耀門楣,部分建築物採用洋樓的形式,融合本地的傳統建築風格,成為今日金門特殊的文化風貌。

部分建築物採用洋樓的形式,融合本地的傳統建築風格,成為今日金門特殊的文化風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部分建築物採用洋樓的形式,融合本地的傳統建築風格,
成為今日金門特殊的文化風貌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民國38年國共對立,共軍登陸古寧頭一帶,國軍奮戰迅速擊退共軍,這場古寧頭大戰決定了海峽兩岸對立的局面。民國47年8月23日共軍又對金門發動猛烈砲擊,這就是震驚中外的823砲戰。

往後20年間,持續進行的「單打雙不打」砲擊,落彈近百萬發,使金門長期處於備戰狀態而蒙上神秘的面紗。這些戰役將金門打造成一個戰地空間,其戰備設施至今成為金門戰役紀念的代表。

戰備設施至今成為金門戰役紀念的代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戰備設施至今成為金門戰役紀念的代表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然而長期的軍事管制卻給金門的自然生態一個復甦的機會,民國39年後軍民一起植樹綠化,更讓金門由童山濯濯轉變成為海上公園。金門的管制保留了海岸特殊的地質景觀,也使潮間帶生物豐富而多樣。加上為了蓄水開挖的池塘、水庫,造就鳥類棲息的天堂,使鳥類成為金門自然資源的最大特色。

為了蓄水開挖的池塘、水庫,造就鳥類棲息的天堂,使鳥類成為金門自然資源的最大特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為了蓄水開挖的池塘、水庫,造就鳥類棲息的天堂,
使鳥類成為金門自然資源的最大特色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這個結合人文、戰役史蹟及自然生態保育為宗旨的國家公園,保存了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等不同時代的特質,疊合在同一個空間中,並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這些鮮活的文化面貌及豐富的生態體系,除了讓金門獨特而耐人尋味之外,也讓歷史的記憶與生命的尊重,得以交融延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