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部落社區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歷經戰火洗禮,依舊古韻猶存—北山聚落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大地上的居所

北山聚落(洪清漳老師拍攝/提供)
北山聚落
(洪清漳老師拍攝/提供)

「一戰古寧頭,再戰大二膽」,古寧頭這個地名,對於“後方”的臺灣來說,並不陌生,它代表了奠定臺灣安定繁榮的歷史性戰役。

古寧頭是李姓聚居的地方,包括了北山、南山及林厝3個聚落。這3個聚落,原本只是遠離是非、權力中心、遺世獨立的臨海小漁村,平凡地過著自己的生活,但在國共戰爭風雲變色之後,改變了它的歷史,邊陲的漁村轉成保衛國家的“前線”,戰火的襲擊下,許多生命財產犧牲,宗祠家園的毀壞,以及長期精神上的壓力,鑄成一段永難忘懷的傷痕。

北山西南鄰雙鯉湖與南山相對望,位於金門島之西北方,古稱古龍頭,因地理形勢宛如嵌制於浯島咽喉而得名。在慈堤尚未興建之前,潮汐漲落可直接到聚落腳下。

雙鯉湖與北山聚落(洪清漳老師拍攝/提供)
雙鯉湖與北山聚落
(洪清漳老師拍攝/提供)

民居建物的主要朝向為坐東北向西南,背靠緩坡,面向湖水,與南山共稱「雙鯉風水」。因緊鄰海岸,昔日的產業以漁業為主,雙鯉湖尚有養殖的功能,盛產魚、蝦、蛤、海蚵等。又因地勢較低,農田澤潤,蔬菜栽培亦豐。生活雖困苦,卻可自給自足。

唐德宗貞元年間,隨牧馬監陳淵來浯者有12姓,李為其一,惟其後無考。今天在金門的李姓,係出唐僖宗乾符年間,李保朱避亂移居汀洲寧化縣石壁鄉,生有5子,以5行之德為名,族裔閩粵各邑,金門李氏亦為其裔。

清代提督李光顯,出身北山農家的子弟。清嘉慶21年(1816年)拔擢為廣東水師提督,駐劄虎門。在其任內,海寇匿跡,貿易暢通,李光顯功勞不可謂不大。

李光顯的牌位,今奉祀於李氏宗祠內,宗祠中的「海邦著績」一匾,即是當時兩廣總督阮元題贈給李光顯,表彰其功績。

李氏宗祠,是一棟二落的閩南式建築。昂首仰望,「李氏宗祠」的懸匾高掛廟門上方,門前欄邊豎有一對花崗石石鼓,宗祠正面的石製雕刻更是細緻生動。拾級登堂,祖廳落地神龕與其左右的幾扇木制龕門,刻工及彩繪均十分精緻。。

李氏宗祠(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李氏宗祠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振威第為李光顯故宅,位於北山新興房,為三落大厝,也是當地居民俗稱的「提督衙」。興建時間大約在清乾隆54至59年(1789~1794年)之間,於民國77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後因《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改而列為縣定古蹟。屋後的牆角,由於路沖的關係,豎立了一塊「泰山石敢當」,刻工精細,為金門目前可見之石敢當最大者。

振威第(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振威第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泰山石敢當(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泰山石敢當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北山的村口,有一棟二落大厝增添左突歸洋樓的建築,彈痕斑斑,殘破不堪。古寧頭戰役,部分共軍登陸上岸,活動於南山、北山一帶,與國軍發生激烈村落巷戰。這棟洋樓首當其衝,牆垣上留下了千瘡百孔的見證。

如今,已過半個世紀,砲火隆隆的歲月已經遠離,這棟準備作為結婚新房的樓房,殘破的景緻依舊,當時的新郎新娘不知是否安在?

民國75年,政府在屋外築牆,以殘跡保存的方式,立碑紀念,讓來者追思憑弔,也在民國108年,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北山古厝洋樓(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北山古厝洋樓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北山主要的文化地景有2個:一為風獅爺,另一為水尾塔。北山風獅爺坐北朝南,高度有115公分,材料為花崗石雕,刻工生動,將獅身的肌肉紋理,以及獅子的威猛表情詮釋地栩栩如生,十分有特色。

北山風獅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北山風獅爺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水尾塔則是金門李氏用以表達其宗族的象徵物。北山水尾塔建於清乾隆32年(1767年),其主要功能在鎮住潮汐水路,以祈求致富守成。

塔的體型為四方體塔,塔身上層4面並刻有「佛、法、僧、寶」4字,亦為縣定古蹟,是臺閩地區少見的文化地景。

水尾塔(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水尾塔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