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部落社區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戰役烙印下的紅瓦古厝—南山聚落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
資料提供: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大地上的居所P137-P142

南山聚落(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 蔡承璋攝)
南山聚落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 蔡承璋攝)

南山、北山隔雙鯉湖相對望,與林厝合稱「古寧頭」。此地曾是「古寧頭大戰」主要戰場所在,村內仍見斑斑彈痕與多處戰役遺跡。

倚著緩坡,面向雙鯉湖的坐山觀局形勢,使得南山聚落成為面水而居、與對岸北山聚落相對望的聚落。由於堤防道路的興建完成,南山對外的主要幹道為慈堤連結過來的道路,昔日臨湖岸設有碼頭,舢板往來於南北山之間,現已荒廢,陸路交通替代了原本的水路型態。產業的發展,與北山類似,昔日以農漁經濟為主,近代以來海外匯款支持了僑鄉的建設。

雙鯉湖與南山聚落(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 蔡承璋攝)
雙鯉湖與南山聚落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 蔡承璋攝)

民居建物的主要朝向為坐東北向西南,背靠緩坡,面向湖水,與北山共稱「雙鯉風水」。

因緊鄰海岸,昔日的產業以漁業為主,雙鯉湖尚有養殖的功能,盛產魚、蝦、蛤、海蚵等。又因地勢較低,農田澤潤,蔬菜栽培亦豐。

南山和北山一樣,是李氏族人安身立命的居所。明中葉的倭寇侵擾、晚清的出洋奮鬥、民國38年之後的幾場戰役,儘管讓李氏族人遠走他鄉,謀求生計。但是,只要宗祠仍在,血緣的濃度不減,地域認同的記憶不失,南北山永遠是系出金門的李姓族人的原鄉。

除李氏宗族,南山聚落原本還有張姓宗族。元代中葉,張君意率族自金門青嶼前來此地墾漁生活,一直與李姓鼎足而立;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時,南山損失慘重,受創最重的地方多是張氏聚居之地,因而逐漸沒落,現存零星幾戶,但仍留有一祖厝祭祖。

南山民居建物的主要類型有一落二攑頭、一落四攑頭及二落大厝,大多數的傳統建築,是明末清初時期所留下來的。屋頂形式多為二坡硬山式,因戰事頻繁房屋損壞甚眾,屋面多已改為水泥瓦覆蓋。牆體上段多為灰漿粉刷,下段則為條狀花崗岩平砌或塊狀花崗岩人字砌,歷經幾次大戰,牆面彈痕斑斑。其中有一棟前迴向的出龜型洋樓,是興建於民國21年至24年的建築,至今保持良好,值得留心觀賞。

出龜型洋樓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出龜型洋樓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南山聚落中有一處3眼井,是常民生活文化的場所,居民在此從事家務、互動交流、凝聚感情,是一個有活力的空間,媲美澎湖媽宮城內的3級古蹟4眼井。

3眼井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3眼井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雙鯉濕地自然中心」,位於古寧頭雙鯉湖畔,主要以介紹金門地區的自然資源為主,一樓介紹古寧頭地區的人文史蹟、文化景觀以及地景的演變歷史,另有金門的地質、土壤、水文等資源的簡介;介紹金門的樹林及樹林中的鳥類,並搭配鳥聲讓遊客彷若置身森林中。

地下樓層位於湖中,由窗戶望出可看見湖面下的生物及水生植物,也有介紹金門潮間帶與湖泊生態環境、土洞中生活的鳥類及金門地區特殊生物,如:鱟、文昌魚、歐亞水獺、中華白海豚等,以生態造景及聽覺感受共同交織成豐富的展示內容。

雙鯉濕地自然中心(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雙鯉濕地自然中心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雙鯉濕地自然中心一樓內部展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雙鯉濕地自然中心一樓內部展區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雙鯉濕地自然中心地下樓層內部展區-歐亞水獺生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雙鯉濕地自然中心地下樓層內部展區-歐亞水獺生態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蔡承璋攝)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