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愛,在恬靜山林─郭育任教授談國家公園高山地區生態旅遊規劃與發展

撰  文:台灣國家公園編輯小組
圖片提供:郭育任

八通關草原(莊明景攝)
八通關草原(莊明景攝)



漫走在荷蘭的鄉間小路上,望著無邊無際的平坦填海地,才發覺原來在台灣,隨時都有綿延群山映入眼簾。駕車疾駛在美國加州西南部的公路上,一座座光禿的山頭,覆蓋著枯黃的乾草,才意識到家鄉的青山綠林是多麼生意盎然!身在群山圍繞的台灣,總是不覺高山地形的特殊與珍貴,其壯闊與多樣的面貌,甚至贏得「Formosa」美麗之島的讚嘆;事實上,台灣的高山資源豐富,呈現多樣而獨特的生態環境,而生長在這塊瑰寶上的我們,該如何去保護並體驗它呢?

高山青 人土親

台灣全島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分佈密度極高,山峰綿綿相連、雄偉壯觀,除了孕育多樣且獨特的生態外,更提供野生動植物棲息與生長的良好環境。台灣七座國家公園中,就有三座是屬於高山型,擁有如此豐厚的自然條件,我們如能規劃適度的生態旅遊,遊客將可透過造訪山林的活動,體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

15歲就愛上爬山的郭育任教授,30年來與山林的不解之緣,讓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專任講師的他,積極投身國家步道系統與國家公園規劃管理工作。由郭教授帶領組成的行動研究團隊,針對台灣玉山、太魯閣及雪霸三座高山型國家公園境內,執行生態旅遊整體規劃。

生態旅遊的真義,你了解嗎?

一般民眾對生態旅遊一詞並不陌生,但對其真正意義卻一知半解。事實上,國內外對生態旅遊的定義有諸多看法,在彙整各界觀點後,郭教授談到自己對生態旅遊的定義,他認為,遊客用負責任的態度,體驗自然與人文的深度,且以不衝擊環境及回饋當地社區為原則,展開具教育意義的自然之旅,這就是生態旅遊。

郭教授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彙整了發展高山型國家公園生態旅遊所面臨的課題,並擬定對策來解決相關問題。例如一般登山活動常假生態旅遊之名,造成民眾在觀念上的混淆,認為將一群人帶到自然環境中即為所謂生態旅遊,卻未考量生態旅遊需對環境保育有所貢獻及應能回饋地區居民等重要意涵。針對此點,郭教授認為應加強宣導一般登山健行活動與生態旅遊的差異,強調生態旅遊活動是以了解環境生態、體驗自然人文之美為目的,而非單純欣賞風景、休閒健身或挑戰冒險等。

郭教授進行國家步道現場探勘
郭教授進行國家步道現場探勘
高山型國家公園生態旅遊工作坊
高山型國家公園生態旅遊工作坊


借鏡國際 讓綠色生態永續
Profile
郭育任教授簡介
郭育任教授簡介
學歷
  •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自然資源學院碩士
  • 中國文化大學森林學系學士
現職
  •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專任講師
  • 中國文化大學森林系兼任講師
  •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理事
經歷
  •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秘書長
  •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秘書長
  • 靜宜大學觀光系兼任講師
  • 嘉義農專森林科兼任講師
專長
  • 遊憩資源規劃管理
  • 國家公園規劃管理
  • 步道系統規劃設計
  • 解說展示規劃設計
  • 環境規劃
  • 環境美學


除了就國內現況著手研究,郭教授亦探討國外國家公園高山地區生態旅遊的相關實例,主要針對國外地區的生態旅遊路線規劃、旅遊服務設施、生態環境維護管理機制、鄰近社區之發展關係與地方回饋等項目分析討論,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措施:
  • 大陸雲南省拉什海自然保護區與美國自然保育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合作,共同確認優先保育目標與制定減少環境衝擊的策略,並由當地農戶自行經營民宿及生態旅館,讓他們享有更高的經濟收益,更能自行引導及影響當地的旅遊發展。
  • 馬來西亞的京那巴魯國家公園設有遊客承載量的管制,每日僅核准164人入山,並須預先辦理申請手續。進入京那巴魯山步道之遊客必須聘請當地嚮導帶領,並依規定全程需配戴個人識別名牌。特別的是,住宿山莊為委外經營,除可減低國家公園之人力負擔,並可提高服務品質。
  • 進入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國家公園亦需事前預約申請以管制人數,依規定須有高山嚮導帶領,並須繳交入園、住宿、登頂證明及山難救援費用,由遊客一起來付費管理國家公園與保護區。
  • 在尼泊爾的聖母峰基地營健行必須繳費辦理許可證,目前尚無承載量的限制,也沒有硬性規定要有高山嚮導隨行,其重點特色在於沿途常見的Tea House,除提供餐飲、住宿之外,還具備安全維護的基本服務,可隨時連絡直升機運送受傷遊客。

遊憩保育 攜手同行

回頭來看台灣的高山地區生態旅遊,由於玉山、太魯閣、雪霸等三處國家公園皆為保育級之生態旅遊地,因此,在生態旅遊路線的遴選方面,亦需符合保育級之原則。規劃生態旅遊路線,除應具備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最重要的,還是旅客安全,如何在每一個小細節確保旅客平安,是首要的課題。為幫助遊客吸收了解生態知識,需搭配良好的環境教育解說軟硬體配套,並進一步落實地方回饋機制。在住行方面,應採用低環境衝擊的交通、宿營及遊憩活動方式,且以當地生態環境是否會因旅遊活動而受到破壞為首要考量。

由此可見,生態旅遊除了具知識啟發性、減低環境衝擊的意義之外,更強調對當地環境、保育活動及居民的關懷與回饋,更要以永續發展的觀念展現對自然、人文的尊重與珍視,了解在體驗自然資源的美好的同時,我們應扮演保護自然的角色,而非消耗它。

壯闊山林 渺小自我
郭育任攝於桃山山頂
郭教授珍惜向大自然學習的機會

郭教授大方分享了台灣三座高山型國家公園中,他個人最喜愛的生態旅遊路線:「玉山八通關越嶺古道的秀麗多奇,可抒發憑古弔今之情;豪邁壯闊的太魯閣南湖中央尖,群山圍繞之,彷彿群臣朝拜,不愧『帝王之山』之美稱;驚險壯麗的雪霸聖稜線,在登山者間流傳著一句『如果沒走完聖稜線,就不能結婚』,來形容聖稜線之於山友,是神聖的考驗。」面對台灣國家公園高山地區的生態旅遊規劃,郭教授期望盡量往多樣性發展,讓不管是剛入門或資深的登山者都能邁開大步,展開千里之行。

郭教授提到,在美國讀書時,老師教他一個字—solitude,意思是在一段時間內,離群索居;郭老師謹記在心並身體力行,總是藉山林沉澱自我、離開忙碌生活並重新定位對自己的期許。「當我迷失自我,山總是給我『我需要什麼』的省思,我希望可以花一輩子的力氣奉獻給山。」郭教授堅定且溫柔地說。

延伸閱讀 ⟫

回上一頁